七旬老農申請捐獻角膜生活
“人死了如泥土,身后的角膜被火化了,埋在地里腐爛了,可惜啦!不如捐獻了,幫助別人重見光明!”托縣70歲農民陳二娃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呼和浩特市紅十字眼庫成立以來,迎來的首位捐獻志愿者就是陳大爺,他還動員老伴兒成為角膜捐獻志愿者。
陳大爺是托縣雙河鎮南火盤村村民,患白內障多年,看東西不清晰。今年4月14日,他在呼和浩特朝聚眼科醫院為左眼做了免費白內障手術,術后視力逐漸恢復。近期,他的右眼將接受這一手術。
呼和浩特市紅十字眼庫是呼和浩特地區首個眼庫,成立于2015年11月,設在呼和浩特朝聚眼科醫院。陳大爺在該醫院手術時,恰巧看到了眼庫的角膜捐獻倡議海報,了解到角膜捐獻的重要意義后,他動心了,找到眼庫工作人員咨詢相關捐獻事宜,并于當日在女兒陳永紅的幫助下填寫了4份《呼和浩特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按照《呼和浩特市遺體捐獻管理辦法》,申請角膜捐獻,須所有子女同意并簽字。得知情況后,陳大爺說服填寫申請登記表時不在場的大女兒陳永英和兒子陳永光,于昨日上午專程來到市紅十字眼庫補簽了字。
這幾天,陳大爺在村里還義務當起了角膜勸捐志愿者,先從身邊的人“下手”,動員老伴兒朱明秀也申請成為角膜捐獻志愿者,結果老伴兒點頭同意了……
“陳大爺愿捐獻的是角膜,轉變的卻是傳統的觀念。在農村民眾思想觀念相對保守的情況下申請捐獻,難能可貴,彰顯了大愛與奉獻精神。”市紅十字眼庫負責人賈慧珍說,如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角膜捐獻者非常少,很多有機會治療的角膜病患者,因角膜供體缺乏而永遠失去光明。雖然對于龐大的角膜盲人群來說,目前捐獻的數字顯得微不足道,但是相信之后在更多像陳大爺這樣角膜捐獻志愿者的感召與帶動下,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獻者與勸捐者的隊伍中,在身后為別人帶來光明。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我市于2002年啟動遺體捐獻工作,2011年開展心臟死亡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截至2016年4月底,申請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的志愿者共320人,已經實現捐獻的44人。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