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從撒藥治白蛾到送200元電影卡 最近的謠言有點多生活
動動手指,就能將愛心傳遞,或者就能輕松拿到一份獎品,遇到這樣的“便捷行動”人們從來都不會吝嗇其愛心的。
從微信上尋親到愛心提示近期勿戶外晾曬衣物,再到轉發微信、點贊就能領取獎品,很多時候,便捷的微信朋友圈成了人際傳播的一條重要渠道。
然而,也正是因其核實難的弊端,使得一些未經核實的消息,輕易間就被傳播開來。而很多人正是抱著“不管信不信,先轉了!”,無形中助長了假消息的快速傳播。
A
白蛾借“溫馨提示”火了一把
這幾日,在微信圈里,借著一條溫馨提示,白蛾著實火了一把。
“15-25號室外不要曬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燒烤等露天食物)。盡量減少郊外、戶外活動。飛機撒藥治白蛾,大家把愛心傳遞下去。”
這兩天,這條微信消息開始刷爆朋友圈。甚至,在不斷傳播的同時,還逐步演繹出了相似的版本,如后面還留有包頭園林辦的落款,看上去像模像樣的。之后,在記者本人的微信和多個溫馨群里,這樣的微信多次被轉載。
“不管信不信,先轉了!”記者與多名轉載該微信的好友聯系時,很多人給出這樣的說法,至于消息的真偽,很多人不清楚,也不知道該去哪里核實。
然而,這還不算完,最夸張的是,在外地的好友也相繼轉發了該信息,記者對比發現,唯一的區別就在于飛機撒藥的地點成了大連、石家莊、沈陽、九江等城市和地區,提示的內容則基本一致。
5月13日上午,就微信內容記者與我市園林局取得聯系,園林局工作人員證實該微信內容為謠言。當日下午,園林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包頭園林”就發布辟謠消息,稱微信朋友圈內“包頭市15-25號飛機撒藥治白蛾”的消息是假的!
據悉,我市園林局的全稱是包頭市園林綠化管理局,為市城建委的二級單位,其內部并沒有“包頭園林辦”這一機構。
“目前,我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尚未發現有美國白蛾危害。”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園林綠地分布較為分散,建筑物、硬化面積較大,且人員密集,市園林局從未采取過飛機撒藥的方式防治病蟲害,今后也不會在規劃區范圍內采用這種方式。
對此,園林部門還建議:包頭市本地植物病蟲害防治消息,一定要以市園林和林業部門的權威消息為準。經進一步核實,我市林業部門也并未安排此項工作。
B
謠言的源頭在安徽
記者從市園林局了解到,該微信的原版發源地和事發地均為安徽省。
據悉,今年安徽省內多地爆發美國白蛾,安徽當地林業部門已經開展了飛機撒藥防治工作。百度搜索也顯示,安徽網官方微博就發布消息稱,安徽今年或大面積集中爆發美國白蛾,其中蚌埠淮南已經出現。蚌埠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指揮部辦公室等多家部門相繼發布通告,稱從5月12日至30日期間,展開飛機施藥防治美國白蛾,而提醒內容則更為詳細、全面。
從兩者來看,原版的消息和包頭“演繹版”除時間不盡相同外,內容也更為簡單。此外,記者采訪中還了解到,美國白蛾是外來有害生物,具有食性雜,繁殖量大,適應性強,傳播途徑廣,危害嚴重等特點。其幼蟲大量啃食植物葉片,破壞綠色植物。
據介紹,美國白蛾“主要危害闊葉植物”,如今已被列入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美國白蛾在我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北地區”。此外,今年4月,國家林業局發布的中國2016年美國白蛾疫區公告中,并無我市。“包頭不是美國白蛾疫區”,所謂“包頭出動飛機滅白蛾”顯然是無稽之談。
C
刷屏的還有影院的“贈票活動”
當日,在“包頭園林”發布辟謠之后的15點43分,包頭萬達影城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也發布辟謠通知,提醒影迷合法保護個人隱私信息,謹防上當受騙。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原來,微信里一條“萬達影城送你200元電影卡,全國通用,萬部大片等你來,趕快行動呀!”近日,不少市民在朋友圈轉發了這條消息,開始發微信詢問消該息是否屬實。
微信文中還表示可以免費領取200元電影卡,全國各大影院通用,只需長按識別底下二維碼關注,每個微信號可以領取一次。
之后,許多網友在微博上投訴稱:“昨天被這個萬達影城給刷屏了,24小時過去了,證實是騙子,其間我只接到過一個賣房的電話。”“萬達領券的事多半是假的,看公眾號注冊信息是個人,注冊時間是3月30日,我已經刪除了,信不信由你們。”有微友表示。
對此,包頭萬達影城負責人介紹說,截至目前,影城尚未接到任何相關活動的通告。“經過我們查詢得知,發布這些信息的均為個人微信號,而非全國任一官方平臺發布。”影城負責人表示,市民鑒別此類消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查詢發布信息的公眾號是個人還是官方,一般來說,如果是個人發布的話,特別是一些新注冊的微信公眾號一定要多個心眼。據其介紹,一般來說,凡有優惠活動的話,一般從官方公眾號出來的更為可信些。
D
幾個特征教你慧眼識謠言
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我們又該如此甄別此類謠言,煉就一雙“火眼金睛”呢?
對此,內蒙古辟謠網總結分析了網絡謠言特征,一般來說,網絡謠言之所以能被廣泛傳播,就在于其具備以下標簽化的特征:
整體失實:事件本身系子虛烏有,造謠者主觀臆斷,并通過多種途徑傳播;
捏造細節:捏造細節使整個事件被扭曲,歪曲輿論導向;
圖文不符:通過錯誤的圖文搭配誤導他人,配圖與事實嚴重不符;
夸大事實:在描述中對事實夸大其詞誤導他人,選用驚悚等語匯進行誤導
過期信息:將已得到解決的事件作為新消息發布,并略去已有結果;
信息殘缺:隱藏部分事實,以不完整的信息誤導他人。
“前兩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轉發了一條微信,稱只要轉發該微信,24小時之后就可以領取一輛山地自行車。”李女士說,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轉發了該微信,可在朋友向她詢問該微信的可信度時,李女士卻不知道該怎樣來回答。
在朋友的提醒下,李女士嘗試與該微信發布者聯系,可對方卻一直不予以任何回復,也不提供任何領取獎品的細節或條件,最終,李女士刪除了該微信,并提醒朋友加以防范。
近年來,社交媒體包括朋友圈不幸淪為謠言和假新聞的“重災區”,為什么有時候在大量的事實證據面前,謠言還能揮之不去?為什么有時候越是要辟謠,反而越會火上加油?
“謠言的傳播動機非常復雜,絕不僅僅是提高公眾理性和媒介素養就能遏止,必須通過系統化手段,進行差異化管理,才能有效遏制謠言的傳播。”在包頭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常務副會長、歐文亞隆團體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黃坤勇看來,“謠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個謠言”。
在法治社會,微信朋友圈謠言應止步于法律。現實情況是,從立法、執法到司法,再到公民的法治意識,都還需砥礪前行。
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輕信并不是因為人的智商有問題,而是,由于人的邏輯思維中存在著一些漏洞和誤區,使得要編造一條謠言來繞過人類大腦中的“謊言隔離層”變得輕而易舉。
這或許給了我們一條看似標準答案的答案!(包頭晚報 記者 張飛)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