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中國年·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有了水,收入翻番,誰能不高興呢!”烏蘭察布
元旦的喜慶勁兒還沒過,1月3日,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土城子鄉的農民宋交祺坐在自家的炕頭上,扳著指頭算著帳。
“2016年連葵花和土豆一共種了40畝。多虧當年春天察右中旗農業綜合開發辦借助節水增糧項目給我們上了膜下滴灌,要不然在今年這樣的災年想豐收是不可能的。”宋交祺說,“以前澆地都是‘半灌’,就是莊稼澆水只能澆一半,水澆不足,產量咋能上來呢,我們農民的收入也就上不來。現在莊稼都是‘飽灌’,土豆產量由原來的畝產2000斤達到現在的5000斤。這可不是一般的概念,畝產就能增收500元,這意味著農民的收入可以翻番。”
和宋交祺一樣,烏素圖鎮大房子村的村民也受益于察右中旗農業綜合開發辦節水增糧項目。村里共380戶8個自然村,其中7個自然村在2015年開始安裝摸下滴灌。村主任張來鎖逢人就說滴灌給全村帶來樂怎樣的變化,“以前一半是旱地一半是漫灌地,土豆、葵花畝產2000斤就不錯了,哪像現在能有四五千斤;以前一戶一年也就收入一萬來塊錢,現在戶均年收入3萬多元,有了水,收入翻番,誰能不高興呢!”
幾年來,察右中旗農發辦從完善制度入手,在推廣新技術上著力,科學組織,精心實施,規范管理,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不僅取得了“節水”與“增糧”的雙重效果,而且還顯著增強了廣大農民的節水意識,使發展節水型現代農業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2014年以來,察右中旗節水增糧項目涉及鐵沙蓋鎮6個村委會22個自然村、宏盤鄉的二道溝、合義、三道溝、民樂、海流圖五個片區14個自然村。通過項目建設,完善了配套設施,建設了高標準農田,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綜合利用,農牧民徹底結束了過去“靠天吃飯”的歷史。同時,減少了用水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證了農田穩定增產。
“多少年的夜里等水的日子終于過去了,多少年想種葵花又不能種的日子過去了,多少年因為沒水地都荒了的日子也過去了。以前村里年人均收入2800元,現在已經5000多元了。一切都源于水,有了節水增糧項目,我今年又換了土豆的品種,純收入15萬元是沒有問題的。”烏素圖鎮書記村村民高武渾身充滿干勁兒。
鏈接:2012年,國家農發辦在北方四省啟動實施“節水增糧行動”項目。項目以發展節水灌溉為主要建設方向,通過合理控制水資源開采量,更新改造、配套原有水利設施,利用膜下滴灌節水灌溉技術,增加灌溉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慧玲)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