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如何走好基層赤峰
“新春走基層”活動,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貫徹群眾路線、堅持“三貼近”的重要體現,也是新聞工作者改進作風文風、提高綜合能力素養的生動實踐。2011年1月26日,中宣部召開“迎新春走基層、送歡樂下基層”座談會,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帶著深厚感情、著眼群眾需要走進基層、走進群眾。如今轉眼已是第7個年頭,這期間,廣大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難困苦,放棄節假日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深入農村牧區、機關廠礦等最基層,采寫了大量生動感人、催人奮進、記錄時代發展脈搏的新聞作品,受到廣大讀者、觀眾的歡迎。筆者認為,新春走基層,除了應堅持公認的 “實”“勤”“深”三字訣外,還應當把握以下兩點:
應帶著真情實感去走基層,喜百姓之喜、憂百姓之憂,最好能忘卻記者的身份,進入被采訪對象角色。今年央視新春走基層特別節目“家是什么”系列受到觀眾好評,其成功之處就在于有真情實感、以情感人。其中一期“家是什么——淺淺海峽,殷殷鄉情 ”節目,記者深入臺灣高雄市左營區埤北里社區,通過記錄來自大陸的幾位臺灣老兵日常生活、對大陸親人的親情思念,以及八十年代后期嫁到臺灣如今家庭幸福的山東籍女士對家的理解,向觀眾展示了血濃于水的同胞骨肉情。節目以余光中的《鄉愁》詩開篇,以被采訪臺灣同胞對兩岸一家親的真切認同結尾,使人在心底升起對祖國早日和平統一的殷殷期待和祝福。
在認真講好普通人的故事中,不忘展示時代的發展進步。還是以“家是什么”系列節目為例,1月30日播出的“家是什么——難舍的根,不解的愁”將鏡頭搖向浙西南有800多年歷史的松陽縣橫樟村,春節前夕,該村常年在外打工遠在幾千公里之外的人們都陸續回來了,古村落過節的習俗被原汁原味地傳承著延續著,人們的鄉愁在此時得以釋懷。節目還自然地穿插了近年來當地政府重視古村落保護和修繕工作,古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使古村落煥發出青春光彩,成為從這里走出去的人們永久的心靈家園。
筆者認為,成功的新春走基層節目、文章無論形式怎樣變化,內容有何不同,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深入基層、深入百姓,實實在在把自己當作被采訪者、當作觀眾,用百姓的語言講百姓的故事,用百姓的視角回答觀眾的疑惑,只有繼續發揚“穆青精神”,堅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講好反映時代發展主旋律的百姓故事, “新春走基層”活動就一定會更加為百姓所喜聞樂見,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