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井通電惠民生春灌用水不再愁赤峰
4月10日上午,經過蒙東赤峰敖漢旗供電公司新惠鎮供電所員工的積極檢修,小河子農業園區農戶的春灌省時又省力。張振遠攝
隨著電力工人合上電閘,一股清水噴涌而出。喀喇沁旗乃林鎮北山根村二組的機井供電改造工程正式完工,村民陶志偉喜上眉梢,“這里的電桿、電線,還有變壓器都是新換的,以后再也不用為澆地的事犯愁了!”自今年3月初開始,喀喇沁旗全面啟動農村機井“井井通電”工程建設,這項農網改造升級的惠民工程,讓百姓灌溉省錢、省力、省時還安全。
過去,機電井灌溉多架設臨時線路,春天架設,秋天收回,使用的多是木桿,線與線之間、線與地面之間安全距離不夠,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由于線路較長,在農排高峰時節,多數存在低電壓情況,機井電機燒損現象嚴重。
村民若使用機井,除支付電費外,還要交給機井管理者一筆勞務費;村民若使用柴油機抽水澆灌,至少需要2個壯勞力。為了讓農民用上安全電、放心電,國網喀喇沁旗供電公司投資200余萬元、新架設10千伏配電線路5.77千米、安裝配電臺區16臺套、總容量1700千伏安,涉及機電井112眼,工程用電設施的規劃、建設、運維管理全部由公司承擔。
“供電到井口、計量到井口、服務到井口”,“井井通電”工程切實讓百姓得到了實惠。工程將配電控制箱固定在機井旁的一體化計量箱體內,里面裝設了遠程費控智能表、終端采集器、漏電保護開關和隨機補償電容器,保障了設備安全和人身安全。“井井通電”工程減少了中間加價環節,降低了電價。供電公司總經理王志強算了一筆賬:每度電原來需要0.9元,現在只需0.6元。同時也實現了高效率,一畝地澆灌僅需一小時左右,一人即可完成。村民每畝地一年的澆灌費用比以前減少50—60元。
“井井通電”工程采用“露天臺架+地埋線”方式,變壓器和配電箱安裝在高2米高的露天臺架上;低壓線路采用架空線路和低壓電纜相結合的模式,低壓鎧裝電纜鋪設在田間地下1.2米深處。這種方式建設周期短,一個臺架僅需1天即可完工;投入少,每個臺架比配電房節省3.5萬元;地埋線比架空線一公里節約3.2萬元,占用土地面積少,在遇到大風、暴雨及惡劣天氣時特別安全。“井井通電”的每個供電臺區可為8—10眼機井供電,每個機井可澆灌50—70畝地。
下一步,供電公司將推廣小容量、密布點、短半徑的供電方式,并發放用電搶修服務卡,使“井井通電”真正普惠“三農”,服務民生。(牛志廣)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