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軍民集寧義務植樹活動在集寧舉行烏蘭察布
軍民攜手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
內蒙古自治區軍民集寧義務植樹活動在集寧舉行
冷杰松艾麗華張華張英奎等參加植樹
冷杰松艾麗華張華張英奎等軍地領導參加集寧義務植樹造林活動
駐集官兵與市區兩級機關干部800余人參加義務植樹勞動 首席攝影記者 由小強攝
山城四月,春意盎然。4月27日,集寧軍民義務植樹基地人頭攢動,一派繁忙,內蒙古自治區軍民集寧義務植樹活動在這里舉行,800多名軍民揮揪鏟土,播植新綠,共同扮靚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
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冷杰松,自治區副主席、市委書記艾麗華,自治區副主席張華,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張英奎,以及自治區和我市軍地領導參加義務植樹,為義務植樹基地再添新綠。
四月的烏蘭察布,春風送暖,生機勃發。植樹基地內人頭攢動,處處可見揮鍬鏟土、扶正樹苗、提桶澆水的身影。上午10時,冷杰松、艾麗華、張華、張英奎等軍地領導投入到植樹活動中,大家三五成群,有的揮鍬鏟土,有的栽種樹苗,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干得十分投入。每栽一棵,大家都認認真真地扶正、培土、踩實,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半個多小時,一排排挺拔的松樹就傲然屹立于基地內,讓基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植樹結束后,軍地雙方召開軍民義務植樹座談會,冷杰松、艾麗華、張華分別講話,張英奎就軍民義務植樹工作進行回顧總結。
冷杰松在講話中指出,自建國初期毛主席提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以來,幾代領導人一代接著一代干,到現在植樹造林已經在全國蔚然成風。原北京軍區、內蒙古軍區和內蒙古自治區聯合實施的“軍民共建北疆生態屏障”工程,意義重大,是落實黨中央加強生態建設的有力舉措。工程規劃十年,先啟動的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商都義務植樹基地建設五年規劃”,規劃植樹造林5.5萬畝,每年參加植樹造林的現役軍人7000人,民兵預備役官兵和群眾3000人,商都五年已經完成植樹5萬畝的任務,植樹造林達250萬株。從2013年又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集寧義務植樹基地建設五年規劃”,今年是集寧義務植樹基地建設的最后一年。這兩個規劃加起來是10萬畝,植樹造林500萬株,成活率90%以上。期間,形成的“部隊整地挖坑、地方植樹管護”的軍民融合植樹模式,在各地推廣運用。同時,也涌現出一大批有影響的生態建設先進單位和個人。
冷杰松強調,近年來,內蒙古軍區積極投身駐地生態建設,先后建立生態基地149個,治理荒山荒漠和植樹造林139萬畝。下一步,我們要按照“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這個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提出的守望相助、團結奮斗、一往無前的要求,一代接一代地干下去,為把內蒙古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的更加靚麗,作出部隊應有的奉獻。
艾麗華在講話中指出,烏蘭察布是自治區生態脆弱地區之一,也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市在沒有國家專項投資的情況下,大規模實施“進退還”戰略,累計退耕還林還草1200萬畝。近年來,搶抓西部大開發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機遇,大力推進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和重點區域綠化,累計完成建設面積22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8.36%,提高到現在的23.14%,2015年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特別是2008年以來,原北京軍區和內蒙古自治區共同啟動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義務植樹基地建設項目,連續十年在我市商都縣和集寧區開展義務植樹活動,解放軍戰士和駐地部隊官兵充分發揚不怕吃苦、戰天斗地的精神,與我市干部群眾共同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植樹大會戰。目前,兩大基地累計完成植樹造林近10萬畝,栽植各類樹木近500萬株(叢),林木保存率都在90%以上,基地內出現了明顯的小氣候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我市建設祖國北疆生態屏障、再造秀美山川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艾麗華強調,軍民共建是促進部隊全面建設,加強地方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融洽軍民關系的有效途徑。我們一定向內蒙古軍區廣大官兵學習,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把林業生態建設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全力鞏固提高義務植樹成果,積極投身到植樹造林、國土綠化的實踐中,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張華在講話中指出,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多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從維護全國生態安全大局出發,堅持把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堅持不懈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工程,持續推進植樹造林和國土綠化,全區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重大轉變。從2008年起,軍地共建的京津風沙源治理義務植樹基地建設項目,為全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發揮了有力保障和促進作用。在義務植樹活動中,廣大官兵風餐露宿,艱苦奮斗,連續作戰,展現了人民軍隊威武之師、忠誠之師、文明之師的光輝形象,至今在當地群眾中廣為傳頌;商都義務植樹基地成為軍民融合推進生態建設的成功典范,實踐探索形成的“軍民融合、科技支撐、逐年推進、滾動發展”的思路,部隊整地挖坑、地方植樹管護”的軍“民融合植樹模式,在各地推廣運用;更為可貴的是,部隊官兵戰風沙、斗嚴寒,勇于和敢于戰勝惡劣環境的信心和決心,成為激勵我們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張華強調,我們一定要運用好軍地融合植樹的實踐經驗和寶貴精神財富,為鑄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我區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也衷心希望軍區部隊一如既往關心、支持和參與地方生態保護和建設,軍地攜手,共同維護和建設內蒙古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的良好生態環境,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張英奎就軍民義務植樹工作進行回顧總結。從2008年以來,自治區黨委與原北京軍區聯合實施了“軍民共建北疆生態屏障”,先后開展了商都、集寧兩個植樹基地建設五年規劃,10年時間里,植樹造林近10萬畝,種植樹木近500萬株,在京津風沙源形成了一片大面積的綠色屏障。其中,集寧植樹基地建設項目從2013年啟動以來,內蒙古軍區會同自治區黨政機關,積極投身生態建設,在荒蕪沙化的土地上開荒種樹、綠化造林,今年圓滿完成規劃任務。5年來,累計出動3萬余人次,造林4.45萬畝、植樹259萬余株,成活率達90%以上,初步形成一個大面積防風固沙的生態基地,為維護首都生態安全、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作出新的貢獻?!?/p>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