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長媽媽”斯琴高娃阿拉善盟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蒙古族第二幼兒園園長斯琴高娃的眼中,園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她的心肝寶貝兒;而在孩子們的心中,她是最慈祥的“園長媽媽”。從幼師走到園長的崗位,斯琴高娃用了23年的時間。
2008年,巴潤別立鎮還沒有公立幼兒園,為了讓鄉鎮學齡幼兒也能享受學前教育,阿左旗蒙古族第一幼兒園在巴潤別立鎮設立了分園。得知這個消息后,斯琴高娃丟下年僅四歲的女兒,主動請纓,帶領10余名老師來到巴潤別立。斯琴高娃告訴記者:“當時條件非常艱苦,教室是當地中學淘汰的舊教室,什么都沒有,最初的半個月,因為教室要裝修,我們十幾個人就睡在室外。”
為了減輕當地農牧民的負擔,老師們主動接送孩子,早上天還沒亮就出發,晚上有時把孩子都送回家已經快11點了,再加上水電線路老化,日常生活非常不方便。斯琴高娃沒有打退堂鼓,她一呆就是四年,在他們的努力下,這所幼兒園最多的時候有110多名學生上學。
幼兒園的工作逐漸步入正軌,斯琴高娃面對自己的女兒時,卻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在幼兒園每個孩子眼中,她是一名優秀的老師,但在自己女兒的老師和其他家長眼中,她卻是個不稱職的媽媽——鮮少參加女兒學校的活動,基本不接送女兒上學。斯琴高娃的女兒烏爾才呼今年六年級了,因為母親工作繁忙,自三年級起就開始住校了。說起女兒,斯琴高娃的眼中泛著淚花:“她很懂事,雖然有時候會抱怨,但還是很理解我的工作。其實,我對孩子挺愧疚的。”
作為幼兒園的“領頭人”,斯琴高娃堅持“教師在前,管理在后”的管理理念,以身作則,打造出了一支學習、競爭、創新、創優和創業能力強的高素質品牌教師隊伍。阿左旗蒙古族第二幼兒園的教師郭倩說:“斯琴高娃院長最讓我敬佩的一點,就是她對工作的認真。每天早上她來得最早,必須去每個教室看看孩子們早餐吃了什么,有沒有生病的孩子,出勤率怎么樣。每天下班她回得最晚,還要處理一些行政工作,梳理近期的工作要點。”
斯琴高娃認為,幼兒教師是個幸福指數很高的工作,看到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特別有成就感。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里,她也收獲了很多感動。2004年,已經畢業的孩子們得知她生了孩子,便自發組織起來,到醫院看望她。
如今,斯琴高娃已人到中年,背后是一連串炫目的業績和榮譽。她撰寫的《在幼兒教學中實施多元智能化教學》《淺談怎樣對學前幼兒進行認字會話教育》等論文,贏得了同行的好評。2016年,她歷時半年編寫完成《社會生活體驗》小班組的課本,著重于教導幼兒蒙古民族的傳統禮儀和阿拉善當地的文化習俗,內容生動活潑,極具教育意義。目前,該課本已出版,并在全盟所有蒙古族公立幼兒園使用。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