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戶”老人暢游通遼 見證家鄉巨變通遼
6月25日,輕風拂面,陽光晴好,正是游玩的好日子。
一大早,在科爾沁區建國敬老院,剛剛吃過早飯的老人們就穿戴利落,或站或坐在門前的臺階上翹首以待。
七點整,一輛豪華大巴駛入院中,50多位老人起身爭相上車。
扭秧歌的扇子、紅綢,一件不落;音箱、麥克風,筆記本電腦,統統帶上。
“這老爺子啊,您可別搬了,我們拿吧。一聽說出去旅游,看咱通遼新變化,這些老人們激動的一宿都沒睡好啊。”一位工作人員在一旁笑著說。
行動不便的帶上輪椅,志愿者攙扶老人們上車后,車隊緩緩駛出敬老院。
“這哪兒是哪兒啊,咋一點兒也認不出來了。”
“這是往南橋走的那條道!”
穿行在城區,老人們不眨眼的緊盯著車窗外,興奮的議論著。一座座挺拔的高樓、一處處花紅柳綠的廣場令老人們目不暇接。
觀光路線經大通道、創業大道、青龍山大街、常勝路、柳蔭路、建國北路、建國路到達濱河大街、和平路北端。隨著窗外風景的不斷轉換,志愿者當起了解說員。沿途老人們觀看到了開發區物流、電商產業園、科技大廈、公交站點、新建成的小區等城市發展建設的豐碩成果,以及城市景觀向“生態宜居”不斷發展的美好變化。
當天游玩的首站是遼河公園,偌大的公園內郁郁蔥蔥的綠樹倒映在湖水中,暖暖的陽光曬得人舒服極了,老人們在志愿者的攙扶下三步一回頭的看著。
蕩秋千、坐觀光車、走過浮橋……興頭上,老人們在公園里扭起了秧歌,唱起了歌,引得游人們圍觀。
“很久沒出來走走,已經變得不認識了,咱通遼真是越來越好。”79歲的五保戶陳鳳岐老人眉開眼笑。
據了解,建國敬老院屬于公辦養老機構,坐落在通遼市南出口5公里處,國道304線路東的清河村境內,始建于1977年,這里的老人多為五保戶。
看到老人們興致很高,建國敬老院院長張鳳娟高興的說:“這次活動主要是想讓老人們見證生態通遼在創建全國文明城中發生的巨變,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的幸福感,同時也倡導全社會關愛老人,形成敬老、愛老的社會風氣。”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