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綠色文明--遼河公園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紀實通遼
打撈捕魚工具。
清洗洗手池。
維修籃球架。
焊接園門。
打撈水草。
7月的通遼,百花競放,綠意盎然。西遼河畔,鳥鳴枝頭,垂柳依依。清晨4點,城市剛剛蘇醒。遼河公園里晨練的市民越來越多,但李忠山的心根本不在跑步上。他穿上保潔工人的黃馬甲,從公園中心園區一路走到邊界,嘴里還念念有詞。“又有人把酒瓶砸碎了……”“壞了的籃球網不知道裝好沒……”“警示牌又被人踢翻了,回頭要記得找人立起來……”繞著中心園區走完一圈,保潔隊也已經上班。把“晨練”時發現的各種問題向各部門囑托一遍后,他也隨手抄起干活的家伙,跟著保潔隊一起干起活來。
自從當上了市環衛處主任,李忠山幾乎每天天一亮就來到園區。8小時工作,他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耗在公園里。遼河公園總面積達1000.3萬平方米,水陸兩地所有的衛生清潔、部分安保等相關管理工作都由市環衛處負責,任務不可不謂艱巨。為了把遼河公園管理工作做到完美無缺,李忠山把當年從軍的紀律搬到了環衛“戰場”上,事無巨細。
“垃圾桶每半桶清掏一次;球場地面、垃圾箱、座椅、版畫長廊等設施每天擦洗;寵物排泄物發現一處清理一處,而且要用84消毒液和洗潔精進行沖刷;綠地中間的磚道上出現雜草及時鏟除……”“公廁要做到干凈無異味,有時我們還在里面噴點香水;各種健身器材如果掉漆、損壞,我們也要及時維修換件……”遼河公園共有9支保潔隊,說到職責,保潔隊里的每個人都異口同聲。
去年7月,有媒體對遼河公園存在的偷捕水鳥魚類等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后,按照市政府的指示和市住建委的要求,遼河公園水域管理相關工作移交至市環衛處,負責公園水域環境衛生、蘆葦清割、水面安全等一系列治理工作。接到任務后,一支專業化的水域保潔隊應運而生,重點負責遼河公園水面垃圾和水草清理,并由水域保潔隊和園區保衛科、指導監察大隊工作人員重點對河道捕魚獵鳥、野浴垂釣等行為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監管。他們在園區各處安裝警示牌、播放游園須知,保衛科24小時在崗,加大巡查力度,日常化清理偷捕工具,克服了人員少、任務重等種種難題,使園區水域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一年來,累計制作、安裝各類警示牌120余個,為市民免費辦理垂釣證400個,清理河道內偷捕工具總匝5000余米,僅2016年下半年就清理了4000余米。
公園是城市文明的校驗場。與優美舒適的環境并存的,還有與美景格格不入的不文明行為。面對損害公園環境的行為,市環衛處在積極勸導市民愛護環境的同時,力求把精細化的保潔工作做到“精上再精,細上再細,不留死角”。入夏以來,寵物入園和園內飆車等不文明行為日益普遍,市環衛處便與有關部門聯合集中整治園區不文明行為。河內水草在高溫下迅速生長,為保證河道水質和蓄水量,從6月初開始,水域保潔隊隊長李成友便帶領工人清理水草,目前已打撈30噸。“主河道水草由我們駕駛水陸兩用蘆葦收割機進行收割,淺水區域則由保潔人員穿水褲、救生衣,利用自制打撈工具人工打撈。大家頂著烈日穿上密不透風的水褲清理水草,一干就是幾個小時。脫下水褲,渾身像用汗洗過一樣。”聽李成友的描述,工人們辛苦勞作的場景仿佛歷歷在目。
保潔工作看似簡單,實則繁雜。而部分保潔使用的工具和公園公共設施易耗損,提高工人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勢在必行。于是,李忠山帶領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動了不少腦筋,產生了不少創意和靈感。
“球網破了,我們先自己補,實在沒法補救了,再花錢換新的。河里的垃圾不好打撈,我們就把日常用的撓子加密,尾部穿線增加使用長度。整個園區有69處健身場,像籃球場這樣的場地需要每天沖刷。人工太費力耗時,我就琢磨著在小型掃地車上安裝個可升降的刷子,裁一段足夠長寬的黑膠皮,利用膠皮的軟硬適中刮除地面污漬。工人們打撈水草沒有工具,我就讓他們用粗鐵絲自制了幾個耙子。制作季節性宣傳警示條幅交替重復使用……”別說,這些點子還真節省了不少勞力和成本。
經過一年的長效化治理,現在,遼河公園水域偷捕現象大幅減少,各種不文明現象也在日益改善。河道更清潔了,公園更干凈了,游客也更安全文明了。在市政府和市住建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市環衛處的不懈努力下,在廣大市民的參與配合下,一場“綠色文明革命”正在遼河公園內悄然進行。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