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古楞:保護稀有馬種 傳承“蒙古馬”精神錫林郭勒盟
圖為阿木古楞家的“繡花馬”群。 記者 托日貝克 攝
在東烏珠穆沁旗嘎達布其鎮白音吉拉嘎嘎查牧民阿木古楞家,記者看到兩排嶄新光亮的馬圈和農用機械車停在一邊,藍頂白墻的樓房拔地而起……快到旅游旺季了,馬奶等產品銷路也會很好,阿木古楞一家正在準備迎接四方賓客。
阿木古楞熱情地迎接了我們,并邀請大家一定要去看看他家的馬。說起阿木古楞家的馬,那也是遠近聞名。這種馬是“扎嘎拉太”馬,因為馬的脖子上有著漂亮的幾何線型花紋,所以又叫“繡花馬”。聽阿木古楞介紹,目前,這種馬只在嘎達布其鎮發現,可以說是“稀有物種”。
遠處,幾十匹“繡花馬”在草地上悠閑地吃著草,馬鬃在風中飛舞,脖子間漂亮的花紋若隱若現。關于這種馬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成吉思汗有兩匹心愛的駿馬,它們沿著烏拉蓋河一路來到水草豐美的烏珠穆沁草原,兩匹駿馬被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從此決定留在烏珠穆沁草原上,世世代代守護這片草原。斗轉星移、世事變遷,這個美麗的傳說在草原上一直流傳著……當地牧民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如果誰家的馬群中出現了這樣的“繡花馬”,那么他家的馬群也會壯大,五畜興旺。從這些傳說中可以看出,草原上的人們對于這稀有、美麗“繡花馬”的喜愛之情。
就是這樣讓牧民深深喜愛的馬,在幾年前差點在烏珠穆沁草原上銷聲匿跡。阿木古楞告訴記者:“過去‘繡花馬’的數量很多,尤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繡花馬’最多,一個嘎查差不多有700—800多匹。到了2000年以后,‘繡花馬’在我們嘎查只剩下十幾匹,我家的馬群里只剩了兩匹這種馬。據我所知,當時其他地方已經沒有‘繡花馬’了。”
草原上的牧民們都愛馬。眼看這樣稀有的馬種要消失,阿木古楞不由地心里著急。于是,他有了要保護“繡花馬”的想法,當他將這個想法和周邊六個牧戶商量時,得到了大家積極的響應。2012年“扎嘎拉太”馬業合作社成立了,阿木古楞成了“扎嘎拉太”馬業合作社負責人,他們整合71312畝草場和6萬元資金以及各家馬匹,致力于蒙古馬的保種、選育,特別是以蒙古馬稀有的“扎嘎拉太”品種為主。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合作社已經初具規模,如今的“繡花馬”數量已經增加到120多匹。
阿木古楞告訴記者:“保護馬種的事還得到了政府的支持,2014年通過‘興邊富民’項目,給了我們專項資金加強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馬棚就是專項資金建起來的。這筆資金給了我們很大幫助,不但改善了基礎設施,還能夠有更多的資金購買優質馬種,壯大馬群。”
嘎達布其鎮黨委副書記海柱說:“近兩年,‘扎嘎拉太’馬業合作社還依托良好的草原資源和民俗資源,發展旅游觀光型經濟合作組織,舉辦小型馬文化那達慕,開展套馬、馴馬等活動,宣傳合作社品牌和知名度。同時,還將自家的馬奶通過傳統工藝釀成馬奶酒推出市場,去年合作社經濟效益達7萬元,戶均創收1.16萬元。今年,該馬業合作社已被列入旗‘智慧旅游平臺’中,進一步發展‘牧人之家’特色旅游業。”
阿木古楞看著遠處奔馳的駿馬,眼中盡是疼愛之情,他說:“這是草原賜予的禮物,我們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好它,讓它能一直在這片草原上奔騰,也能給牧民帶來好的運氣。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像駿馬一樣騰飛起來。”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