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區”的奉獻者阿拉善盟
——記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單位算井子邊防派出所
大紅山上重溫入黨誓詞,堅定戍邊信念。
在內蒙古八千里邊防線上,有這樣一個響當當的基層站所——算井子邊防派出所,它是我區乃至整個公安邊防部隊官兵忠于職守、無私奉獻、服務人民的典型寫照。在算井子邊防派出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勇于挑戰生命和精神的極限,與大漠為伍、與戈壁為伴,在“生命禁區”用青春和熱血踐行著“堅守、傳承、奉獻”的誓言。
算井子邊防派出所成立于1971年,駐守在我區最西部的馬鬃山地區,擔負著102.79公里邊境線和2.1萬平方公里邊境管理區的公安邊防保衛任務,現有干警12名。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發量則高達4000毫米,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該地區認定為“人類不能生存的地方”。然而46年來,一代又一代邊防干警堅守在這片大漠戈壁上,用自己的青春與汗水戍衛著一方土地的安寧祥和。
“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對算井子地區的形象描述。在這里,20歲的衛生員曾為難產的牧民接生;在這里,官兵走包串戶為牧民送去所需的柴米油鹽;在這里,官兵不辭辛勞為牧民群眾張羅婚喪嫁娶、轉場搬遷;在這里,官兵為老阿媽送醫送藥、牧羊、剪駝毛……只要是群眾需要,哪怕針尖大的事,派出所都當作大事去做。在這個特殊的環境里,對牧民來說,邊防派出所就是他們的主心骨、當家人。近年來,算井子官兵在繼承“戈壁十大員”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拓寬為民、便民、利民、富民的新渠道,在大漠深處筑起了一座愛民為民的豐碑。
64歲的孤寡老人蘇依勒圖雅,一直生活在距離派出所20公里外的戈壁深處,被算井子官兵親切地稱為“額吉”,老額吉也將邊防官兵當作自己的“兵兒子”。2015年6月,算井子地區突降一場罕見的暴雨,雨水沖垮了老人家的羊圈。為避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派出所官兵在了解情況后立即趕赴老人家中,幫助補修羊圈,打地基、提水、和泥、搬石塊……炙熱的炎夏映襯著官兵火熱的愛民情懷。
算井子轄區內大部分屬“無人區”,素有“五十公里做鄰居,一百公里去串門”的說法,由于轄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群眾物質、精神生活十分匱乏,派出所便成了方圓幾百公里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官兵們在承擔繁重的邊防保衛任務的同時,還充當著算井子地區的衛生員、保衛員、郵遞員、售貨員、宣傳員、放牧員、炊事員、理發員、科技員、信息員,有時就連群眾家的婚嫁喪娶,都由派出所幫助張羅,派出所也因此被當地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母親派出所”。
2016年12月,一支國家地質勘探隊因燃油不足,在算井子地區烏珠爾山被困,由于不熟悉當地地形,2輛車共6人被困近7個小時。當時天色已黑,氣溫驟降至-15℃,車上的水和食物全部耗盡,情況十分危急,無奈之下他們爬上附近的山頭借助微弱的手機信號,撥打了“110”報警電話。警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派出所官兵迅速趕赴失蹤地點進行搜救。戰士們頂著寒風,僅用1小時就趕到了車輛被困地點。當吉普車重新發動時,被困人員激動地說:“要是沒有算井子邊防派出所官兵,今天可就困在戈壁灘里了!”在算井子,像這樣的親民愛民事跡不勝枚舉,在這個特殊的環境里,邊防派出所就是牧民群眾的主心骨、當家人、守護神。
江蘇籍新入警大學生錢維韜在完成為期45天的培訓后,在日記中這樣寫到:“從小在南方的城市中生活,畢業后又到了環境優越的邊檢站工作,同樣是戍邊軍人,我竟不知道遠方的戰友們過著這樣艱苦的生活。聽了那些前輩在大紅山頂勒石銘志的故事,讓我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眼淚奪眶而出。”
能盡快抱上孫子是派出所警長烏其爾父母最大的心愿,可他每次都說放不下手里的工作,休假一推再推。2016年春天,為了綠化營區,烏其爾帶著參訓學員種下了147棵“勵志樹”,擔心缺水、大風等氣候因素影響,小樹苗難以成活,烏其爾像照顧孩子一樣白天黑夜守護著樹苗。所領導曾多次與烏其爾談話,勸他趕緊休假回家完成父母的心愿,可他總說:“生孩子的事什么時候都能辦,但咱這里能存活一棵樹不容易,況且每一棵樹都凝聚了參訓學員的汗水和希望,我想等到樹苗長大一點再回去。”就這樣,假期一拖就從春天拖到了夏天。就是這樣一群可愛的人,不畏艱辛,在蒼茫大漠譜寫著愛民的詩篇。
霓虹閃爍的都市生活,令多少年輕人心動。但在算井子邊防派出所官兵心中,轄區群眾熱切期盼的眼神和“立足于本職、創新于傳統、奉獻于時代”的算井子邊防精神,卻令一代代邊防干警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在這方土地上默默堅守,用行動詮釋獻身邊防事業、譜寫無悔青春的內涵。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