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巧手裁美麗 指間民族情興安盟
剪紙傳承人與老民間藝人溝通交流。
細心為學生示范。
民間藝人在一起交流剪紙技藝。
一張紅紙拿在手,紙隨刀動,紙屑紛飛,攤開紙張,眼前便不可思議地出現各種不同圖案。在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扎賚特民間剪紙傳承人白艷的手中,剪刀靈活游走,無論是花鳥魚蟲、吉祥圖案,還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各種帶有濃郁蒙古族特色的圖案都栩栩如生。
“從小我就和媽媽、姑姑學剪紙。那時,一到春節,媽媽就剪窗花,滿炕都是紅紙,我就拿起剪子開始學。后來,剪紙就成了我的業余愛好。每年春節,我都會剪很多窗花、吊錢。”白艷自小喜歡剪紙,從入門的簡單窗花到復雜的人像,至今已經剪了四十余年。
如今,白艷的作品已經在區、盟、旗各種展會中多次獲獎,她已成為小有名氣的扎賚特剪紙傳承人。2017年,她被命名為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白艷自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加上天資聰穎,擅于融匯變通,在吸納傳統藝法的同時,大膽尋求創新突破。她自嘲,走上剪紙創作之路是“走火入魔”,言辭間卻洋溢著喜樂之情。她多次走訪北部地區的蒙古族民間老藝人,學習鞏固自己的剪紙技藝,并拜訪自治區級剪紙傳承人巧云老師。她的作品以蒙古族人物、馬、牛、羊、龍、鳳、魚、雞的圖案為主,每幅作品都突出了她對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展示和民族團結美好生活的表達。
“剪紙講究穩、準、巧。穩,指下刀前就要構思好剪什么圖案。怎樣剪,胸有成竹,剪剪到位;準,要下剪準確,少返工。因為一條線剪斷了,整幅畫就沒得救了;巧,功多藝熟,就是多多練習。”在扎旗朵蘭蒙古族手工藝工作室里,白艷正在向自己的學生們傳授剪紙的技巧和經驗。80多平方米的教室內,布滿了大幅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紙作品,黑、白、紅之間彌漫著濃郁的蒙古族文化氣息。學生年齡不一、男女不限,工作室內座無虛席,都在認真地聽講和練習。朵蘭蒙古族手工藝工作室是白艷自己投資建立的,并作為義務培訓、傳授扎賚特民間剪紙技藝的教習所,在這里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民間剪紙愛好者。白艷還把剪紙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社區、職業學校、民族學校等不同群體的愛好者,如今,她的學生已經達2萬多人,遍布全區各地。
“剪紙追求的是‘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這種藝術。扎賚特剪紙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扎賚特蒙古族人民對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文化底蘊和生活情趣,真實地再現了扎賚特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追憶‘圣祖’(成吉思汗)英雄事跡的思想情懷。”白艷還告訴記者,扎賚特民間剪紙已經于5月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她會一直追求剪紙這一藝術,并傳授給更多熱愛這項藝術的人。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