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灑滿安代之鄉通遼
家門口的文化盛宴。郝秀娟 攝
映日荷花別樣紅。
沙漠越野讓群眾大飽眼福。呼日勒巴特爾 攝
水韻之城。
笑容綻放花叢中。李海江 攝
盛夏時節,走進庫倫旗,處處呈現和諧優美的畫面:廣場上,孩子們嬉戲玩耍,笑容洋溢在臉上;涼亭里,老人們興致勃勃地吹拉彈唱,歌聲歡暢……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構成了一幅幅和諧美麗的畫卷。5年來,庫倫旗團結帶領全旗各級黨組織和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綠色立旗、文化名旗、旅游強旗、科教興旗”發展戰略,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勵精圖治,務實進取,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小康步伐不斷加快,廣袤的山鄉大地,處處呈現“萬馬奔騰為民生,誓讓百姓笑開顏”的溫情景象,實現了“十三五”的良好開局。
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小康步伐不斷加快。盛夏的庫倫鄉間,綠樹成蔭,碧野如畫。路邊屋舍錯落有致,沿途村莊干凈整潔。“村里變化太大了,從回來到現在我都不敢出去串門,生怕走錯了門。”庫倫旗扣河子鎮平安村于德金見到記者,興奮地打開了話匣子。于德金常年在大連打工,這次回來看到家鄉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滿心說不出的喜悅。“我還給父母買了電腦,平時想他們了,就跟他們視頻聊聊天。”從前消息閉塞的村莊,如今通過廣播、電視、寬帶接入家家戶戶,讓村里人都能第一時間了解國家大事,極大地方便了百姓。說起變化,一旁的村民張宏波一臉喜悅:“你看,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村里的年輕人連對象都好找了。”如今,在庫倫大地,這樣的幸福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棟棟房舍整齊干凈,一條條水泥路筆直平坦;村民文化廣場上,健身盤、拉力器等運動器材一應俱全;便民連鎖超市里,水果蔬菜、副食百貨物美價廉……如今,廣大農村牧區的群眾被幸福包裹著,栩栩如生的村民幸福新圖景一一呈現。5年來,庫倫旗全面落實上級黨委的各項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解放思想,勇于擔當,搶抓機遇,攻堅克難。2016年,該旗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0.3%,5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7%。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2011元和9170元,分別增長8.5%和8.3%。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活力日益增強。連續3年的“五一”小長假,來自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全國各地的2萬余名越野愛好者,齊聚庫倫銀沙灣景區,參加規模盛大的沙漠越野群英大會,共同挑戰沙漠越野極限。3天的賽事,每次都有10萬余名游客涌入庫倫。當地的賓館酒店以及銀沙灣景區附近的農家院,游客爆滿。牛肉干、奶豆腐、奶皮子等奶制品以及蕎面、蕎麥茶等更是供不應求,引爆了該旗春日旅游激情。近年來,該旗按照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理念,立足本土資源優勢,把發展旅游產業與推進脫貧攻堅、壯大第三產業相結合,不斷加快旅游富民、旅游強旗步伐。通過以規劃為引領,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大力開發“旅游+文化”“旅游+產業”“旅游+體驗”等獨具魅力的項目來吸引游客,截至2017年7月,該旗已接待海內外游客36.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87億元。5年來,庫倫旗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發展活力日益增強。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到26.2:38.5:35.3。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累計引進到位資金12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5戶,形成了以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深加工、綠色非資源、綠色新能源和醫藥生物科技產業為主導的綠色工業體系。園區承載能力顯著提升,庫倫工業園區被認定為自治區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現代農牧業發展實現新突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達到28萬畝,12種農畜產品通過綠色有機認證,全旗糧食產量年均穩定在10億斤以上,牲畜總頭數達到155.7萬頭(只、口),農牧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三大寺文化旅游產業園和5A級景區創建工作扎實推進,銀沙灣旅游景區、自駕游營地和錫勒圖生態度假村相繼投入運營,“庫倫銀沙灣沙漠越野嘉年華”等品牌賽事活動影響力日益擴大,全旗旅游綜合社會收入年均增長25%。庫倫鎮被評為“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第三產業成為庫倫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支柱。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整潔優雅的住宅小區,平坦潔凈的柏油街道,岸青水綠的中心河風光帶,古色古香的寺廟建筑群,具有濃郁民族風情韻味的休閑廣場、公園、商貿中心……走進“草原山城”庫倫鎮,處處讓人感受到歷經幾百年風雨滄桑的古鎮正在發生著喜人變化,古鎮庫倫正以她嶄新的英姿譜寫著現代華美的樂章。5年來,庫倫旗以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為目標,不斷提升城鎮品位和綜合承載能力,有力地帶動了經濟社會跨越發展。5年來,該旗已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60億元,實施了老城改造、南環路橋、庫倫鎮供水改擴建、東出口連接線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特別是庫甘鐵路和甘庫平一級公路的相繼通車、嘎海山水庫立項工作的順利推進,扭轉了庫倫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新型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主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9.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8.5%。生態建設不斷加強,水土流失、沙化退化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4.37%,該旗被授予“全國造林綠化模范旗”稱號,全旗5個蘇木鄉鎮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
“以前我們農閑時間只能在家看電視或者串串門、打打麻將,現在我們村也有文化大院了,家里沒活兒的時候,我們都來這兒跳安代舞,老熱鬧了。”扣河子鎮窩鋪坑村村民楊素花說起村里的變化不禁喜上眉梢。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該旗又把文化作為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點睛之筆”,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廣泛的群眾基礎,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出臺給力舉措,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用實踐描繪出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育民的一幅幅和諧生動畫卷。目前,庫倫旗各基層文化站、嘎查村(社區)文化室在內的文化設施全部免費開放,草原書屋、惠民講堂、遠程教育站點已實現各嘎查村(社區)全覆蓋,新建的4座地面數字電視發射基站讓3萬戶、10.5萬農牧民群眾收看到了清晰穩定的地方電視臺節目。在此基礎上,該旗還啟動實施了基層文化建設“12345”工程,目前,全旗已有文化大院196個。今年,該旗還以“守望相助·亮麗北疆”為主題,廣泛、深入、持續地開展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群眾性文體活動,并突出抓好專題文藝展演、圖片成就展、民歌比賽、知識競賽、書畫作品展、全民健身等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群眾性慶祝活動,共精心組織相關活動140余場,在全旗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格局,讓廣大群眾在活動中不斷提高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為打造綠色庫倫、文化名旗提供強大的文化滋養。
民生改善成效顯著,社會事業長足發展。一座座危土房變成了嶄新的磚瓦房,一排排果樹種滿了庭院,一座座棚舍裝滿了牛羊,整齊的院墻畫出了嘎查村的新模樣,看著這一切,庫倫旗曾經的貧困村百姓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喜悅……是什么讓該旗往日的貧困村處處散發出新農村的活力與朝氣?庫倫旗給出的答案是:眾力并則萬鈞舉,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合力扶持,全面發展的大扶貧格局讓貧困群眾從中受益。今年,該旗成立71個駐村工作隊,安排358名干部對全旗建檔立卡5149戶、12856貧困人口以“一對一”“一對多”形式結對幫扶,做到戶戶有人管,家家有人包。該旗還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要求,制定貧困嘎查村脫貧規劃,明確發展思路和目標、明確脫貧路徑、扶持項目,加快項目實施,確保扶貧項目當年發揮效益。今年項目扶持8個蘇木鄉鎮47個嘎查村,計劃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350萬元。同時,充分發揮包聯單位的作用,切實把單位職能優勢、資源優勢用到精準幫扶上,為包聯嘎查村協調項目資金3857萬元、發展產業項目42個,有力促進了脫貧攻堅進程。“日子越來越好了,我們的精神頭也更足了,你看,夜幕下的嘎查村顯得格外活躍。忙碌一天的村民或跳起安代舞,或扭起歡快的大秧歌,文化活動室里還時不時傳出棋牌對弈的贊許聲。”該旗白音花鎮黨委副書記哈申圖力古爾告訴記者。脫窮帽必須拔窮根,拔窮根必須換腦、扶志,精準扶貧不僅是讓農牧民的日子紅火了,更帶動了文明鄉風的逐步形成,引領健康生活新風尚。
5年來,該旗民生改善成效顯著,社會事業長足發展。旗本級財政民生保障支出達到7.65億元,累計發放惠農惠牧補貼14.2億元。投入各類扶貧資金8.5億元,扶持1.1萬戶、3.5萬人口穩定脫貧。深入推進創業帶就業工程,累計新增城鎮就業72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投資21.93億元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牧區基礎條件全面改善,農牧民增收致富基礎全面夯實。教育、衛生、醫療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范圍不斷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成功承辦了第六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節和全國貧困地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布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該旗被命名為“中國蕎麥文化之鄉”“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并成功創建自治區級衛生旗,庫倫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