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代歡騰紅綢舞通遼
歷史悠久的庫倫旗。
表演結束庫倫的孩子們歡呼雀躍。
熱情的安代舞起來。
紅綢舞動。
庫倫的孩子們正在表演。
歡騰的安代,舞動的紅綢,躍動的是庫倫旗18萬兒女最美好的祝福。歡騰的安代,騰飛的庫倫,盛放的是庫倫文化名旗最亮麗的風采。
8月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上,庫倫旗千人安代舞驚艷亮相。1000名來自中國安代藝術之鄉庫倫旗的蒙古族孩子們,手持紅綢,以熱情、歡快的安代舞慶祝自治區70華誕!“能夠參加這次演出,真的特別幸運,也特別激動。雖然我們訓練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水,但是能夠亮相演出現場,跳我們民族的舞蹈,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這也會成為我青春里最自豪的一次記憶!”該旗第一中學高二五班學生阿如汗與她的小伙伴們被曬得黝黑的臉上,洋溢著最純真的笑容,他們的舞姿讓這個夏季更加絢爛。該旗宣傳部副部長肖助告訴記者:“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是全區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作為70年慶典千人安代舞表演隊的領隊,我備感榮幸。一個多月的艱苦排練,同學們沒有一句怨言,正是這種肯吃苦、能奉獻的精神,才讓我們在70周年慶典舞臺上綻放光彩。他們是庫倫文化的傳承者,是庫倫行走的文化符號,更是庫倫的驕傲。”
“千人安代舞跳起來了,古老的安代來自生活,源于苦難。不老的安代,懷抱著渴望,舞動風采。熱情的安代,腳踏著大地,歌聲飛到云天外。激情的安代,從今天跳到明天,從遠古跳向未來。”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的現場,千人安代令現場觀眾歡呼和沸騰。這是安代之鄉的祝福,這是安代之鄉的榮耀。據了解,整個夏季,該旗全體演職人員不畏艱苦、不懼壓力,牢記使命、牢記囑托、牢記期盼,以高度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以最優美的舞姿、最精湛的技藝、最良好的面貌,向全區、全國人民展示了文化名旗的卓越風采和安代文化的獨特魅力,表達了庫倫人民熱烈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赤子情懷,展現了庫倫兒女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真摯情感,為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增添了庫倫最亮色彩,奏響了庫倫最強聲音,繪制了庫倫最美畫卷。
庫倫旗不斷傳承發展安代文化,把安代名片送到世界上每一塊熱愛民族文化的土地上,這只是該旗全力發展文化事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庫倫旗在抓好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的同時,圍繞“文化名旗”發展思路,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繁榮城鄉文化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和提高全旗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工作來抓,依托當地厚重的民族歷史文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運用先進文化在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孕育時代風尚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推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為根本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實現歷史文化與旅游文化高度融合、宗教文化與旅游文化深度結合、旅游資源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文化資源與保護傳承協同發展,逐步把庫倫打造成綠色寶地、文化高地、旅游目的地,向世人展示佛教圣地、歷史名地、風水寶地的魅力,讓文化軟實力成為全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硬支撐。該旗先后榮獲“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蕎麥文化之鄉”“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5張“國字號”文化名片。
文化惠民群眾樂享。如今的庫倫,文化發展不只是一組組生硬數據,更是實實在在的百姓文化福祉。該旗始終把文化重心傾向基層,不斷加快文化設施建設步伐,積極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工程。走進扣河子鎮五星村,白墻紅瓦的磚房,與干凈整潔的通村水泥路相互映襯,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漂亮的村莊、整齊的路燈、美麗的廣場、幸福的笑容,無不昭示著村里的喜人變化。在寬敞明亮的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幾位老人正在打牌、下象棋,兵乓球室、閱覽室等設施齊全,干凈整潔,村民在這里或打球或看書,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在文化活動中心的一間排練室內,幾名村民正在排練文藝節目。“以前沒有活動場地,大家都是呆在家里打麻將、玩撲克,為此還經常起糾紛,現在有了這文化活動中心,大家茶余飯后都出來散散步、跳跳廣場舞、扭扭秧歌、看看書,既解除了一天勞動的乏累,又鍛煉了身體愉悅了精神!”65歲的村民牟桂圓話里透著幸福和感恩。圍繞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兒、讓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越來越均衡這個目標,庫倫旗在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持續發力。旗委、旗政府多次召開黨政聯席會專題研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相關事宜,累計投資1.42億元,啟動實施三大寺保護修繕工程,投資3000萬元實施安代博物館改陳工程,投入180萬元實施少年宮維修改造工程,投入165萬元為烏蘭牧騎改善辦公演出條件,投入382萬元維修升級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并向居民免費開放。與此同時,草原書屋、遠程教育站點全部覆蓋,新建的4座地面數字電視發射基站,讓3萬戶、10.5萬農牧民群眾收看到了清晰穩定的地方電視臺節目。另外,該旗又投入1.8億元,在全旗187個行政嘎查村、9個社區全部建成了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設備齊全、服務規范、保障有力的服務中心成為全旗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基層黨組織凝聚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在此基礎上,該旗還啟動實施了基層文化建設“12345”工程,目前,全旗已有文化大院196個。今年,該旗還以“守望相助·亮麗北疆”為主題,廣泛、深入、持續地開展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群眾性文體活動,并突出抓好專題文藝展演、圖片成就展、民歌比賽、知識競賽、書畫作品展、全民健身等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群眾性慶祝活動,共精心組織相關活動140余場,在全旗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格局,讓廣大群眾在活動中不斷提高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為打造綠色庫倫、文化名旗提供強大的文化滋養。
民族文化生機勃勃。庫倫以傳承民族文化、發展特色文化、突出精品文化、彰顯惠民文化為指導思想,努力做好文物保護、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文化精品創作等工作,使全旗的文化發展活力四射,呈現出勃勃生機。“你看我們這些隊員跳得比以前更帶勁兒了,動作規范了,表情也豐富了,這可要感謝旗文化館的老師們呢!“該旗白音花鎮坤地嘎查文藝隊一位隊員興奮地告訴記者。該旗文化館按照安代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軍營、進社區、進農村“六進”活動的安排,下鄉駐村為嘎查村文藝隊指導,手把手地教老鄉們唱跳安代。
近年來,庫倫旗傳承普及安代文化,努力營造人人跳安代、城鄉全覆蓋的氛圍,與此同時,該旗還通過建立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傳承學校與展示館、命名非遺項目傳承人、舉辦培訓班等活動,積極開展國家級非遺項目布魯、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庫倫民歌、版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工作。截至目前,全旗被命名的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旗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已達200余人,以安代博物館、布魯展示館等為重點的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已達30多處。該旗還為每個嘎查村、社區配備一名文化宣傳員,又定期把從民間選拔出的藝人、文化能人集中到旗文化館,由專業的教師進行統一培訓。他們像文化的種子在庫倫大地生根發芽、散葉開花,一支支素質高、業務強、扎根基層的文藝隊伍就此茁壯成長。目前,該旗已組建草根藝術團、原生態安代隊、老年文藝隊等各類民間文藝隊500多支。
文化旅游蓬勃發展。庫倫依托清代以來300多年“政教合一”體制形成的特殊歷史文化和山溝、沙漠、河流交織造就的奇特自然景觀,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大旗,通過做響做亮安代文化、宗教歷史文化、蕎麥飲食文化、山水生態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實現提升文化軟實力與推動經濟快速低碳增長“雙贏”,是該旗發展文化建設的又一亮點。該旗積極開發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景區。拆除了三大寺周圍建筑、恢復了三大寺原貌,建設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及其輔助設施,在寺內安置了1000多尊佛像,強化了“三大寺”的宗教活動功能。啟動了投資10億元的三大寺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及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塔敏查干沙漠景區,號稱“八百里瀚海”,依托這一資源和區位優勢,該旗引進了錦州金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10.5億元資金建設了占地面積5.2萬畝的銀沙灣旅游區。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形成融沙漠休閑觀光、沙地極限越野、民俗文化展示、養生康體、影視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景區,成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功能最全、最具特色的沙漠旅游區。該旗還通過舉辦三大寺旅游文化節、嘛呢法會、千佛燈法會和越野e族t3沙漠英雄會、極限越野u2沙漠英雄會、穿越銀沙灣越野嘉年華等活動,積極面向全國宣傳推介庫倫旅游。如今以三大寺、銀沙灣、中國安代博物館、錫勒圖生態度假村、哈達泰植物園等為重點的旅游景區景點,每年都能吸引四五十萬名游客。圍繞科爾沁500公里景觀大道建設,該旗著力推介后旗大青溝觀光——庫倫三大寺探秘——銀沙灣沙漠越野、以庫倫為重心的兩日游黃金線路。此外,為留住游客、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該旗還規劃了中國安代博物館尋奇——三大寺探秘——銀沙灣越野挑戰——南部山水風光游,中國安代博物館尋奇——三大寺探秘——銀沙灣越野挑戰——北部民俗風情體驗游兩條特色旅游線路,并不斷完善交通、星級賓館、農家樂牧家樂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牛肉干、蕎麥保健品、奶制品等本土特色旅游產品開發,打造蒙古族餐飲、蕎麥美食、安代藝術、蒙古族服飾等特色文化服務項目,推動旅游配套產業發展,以大旅游助力經濟轉型,實現了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長。截至目前,該旗已接待海內外游客45.7萬人次,實現旅游社會綜合收入4.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和34%。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