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傘下的致富經興安盟
在惠村淘網站上銷售蘑菇
金燦燦的榆黃蘑惹人喜愛
在大棚采摘平菇
打開手機查看訂單
為訂單戶裝箱
給村民演示將母種培養基倒入試管
無菌操作母種培養基
一大早,王桂琴就打開手機上的惠村淘頁面,查看是不是有人下了訂單。“最近在網上賣了不少蘑菇,這電子商務可真是個好東西啊,幫了我大忙呢!”王桂琴跟丈夫一邊往包裝箱里裝蘑菇,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
王桂琴是烏蘭浩特市蒙菇食用菌培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種植了20多年蘑菇的她,對蘑菇種植和經營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過去都是傳統的賣法,現在興起了互聯網、電子商務這些新詞兒,我也得跟上步伐啊!”說著,王桂琴兩口子就把蘑菇裝上了面包車,丈夫開著車送貨去了。
8月19日,烏市舉辦了首屆農產品電商節暨電商旅游節,以“互聯網+縣域經濟”為主題,烏市幾十家企業及農畜產品銷售商進行了商品展銷。王桂琴自然不能落下,她也在展銷會上支起了自己的小攤兒。“參加展銷會讓我看到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更大前景,那幾天我展出的榆黃蘑特別受歡迎,我將蘑菇制作成菜品,顧客嘗過之后都說味道特別好。”參加電商節的三天,王桂琴在網上賣出了15份訂單蘑菇,這對于初涉互聯網銷售的她來說,已經是不小的成績了。
1992年,王桂琴只身一人前往哈爾濱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為了能夠培植菌種,王桂琴在密不透風的屋子里,對照著資料書籍拿著試管在桌邊嘗試著培植菌種,常常一操作就是好幾個小時。盡管設備簡單粗劣,條件簡陋,但經過反反復復的實驗,王桂琴終于培育出了第一代菌種。走進棚內,一袋袋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的蘑菇長勢喜人,望著滿棚的蘑菇,王桂琴笑得格外燦爛。她告訴記者,從4月份開始,她的幾棟大棚蘑菇就一直在銷售,近到烏蘭浩特泰華農產品批發市場,遠的銷售到白城、長春等地。
在王桂琴的辦公桌上,記者發現了一個文件袋,里面都是關于蘑菇種植的材料。“這些都是我給農戶培訓蘑菇種植的培訓材料,有時候,他們不懂的地方我就去給講一下,把這些材料免費發給他們。”原來,種植蘑菇頗有心得的王桂琴,還帶動村里及周邊的農戶養殖食用菌,每年累計培訓400余人。
為了能夠讓自己的這項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2010年,王桂琴成立了烏市蒙菇食用菌培植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200余萬元,帶動了當地230余戶養殖戶。2011年,她還注冊了“菇緣”商標,讓自己的產品有了屬于自己的品牌。“現在,我又搭上了電子商務這趟車,真是趕上了好時候,我相信我的蘑菇事業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說到未來的發展,王桂琴信心滿滿。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