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果紅了 百姓富了興安盟
燥熱退去、秋風送爽,又是一年收獲時。走進科右前旗大石寨鎮三星村,滿眼盡是紅色,累累碩果壓彎了枝頭。一個個紅艷艷的沙果飽滿多汁,在陽光照耀下格外晶瑩剔透,果園內肆意彌漫的果香,沁人心脾。自2012年該地開始著手打造生態林果發展基地至今,三星村已儼然名聲在外。
為借勢打造好林果產業,前旗委、政府在多次調研的基礎上,適時提出沿烏阿一級路打造萬畝林果長廊的構想。經過2012年集中投入,以三星村為龍頭,雞冠山為龍尾,輻射三星村、中心村、福安村和保門村,到2015年,打造萬畝林果長廊的構想變成了現實。今年,大石寨鎮政府響應旗委全黨抓扶貧、重點抓產業、關鍵抓項目的號召,又新增林果種植面積1萬畝。截至目前,全鎮的果林面積已達到4.5萬畝。
沙果作為我國北方地區特有的水果種類,以其耐寒、耐旱、耐瘠薄、強抗逆性和甘甜可口、生津止渴、瀉火明目的特性而深受果農和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每到沙果成熟的季節,來自大連、哈爾濱、黑龍江、吉林等地的客商便紛至沓來,高掛枝頭的商品果以不低于每斤1元的價格被收購。同時,林下的落地果也會被各地果汁廠商收購一空。為了保證果品質量、防止果樹受傷,經三星村產出的沙果,全部都采用手摘。
水果離不開水、銷路離不開路,為了支持和鼓勵當地林果業發展,大石寨鎮下大力度為三星村果農鋪設水泥路2.4公里,改善該村交通運輸困難狀況,并協調水務、農業各部門打深水井9眼,相應水泵和電力也全部配套到位,激發了果農們發展林果業的熱情。除此之外,為有效延長銷售周期,政府還出資近百萬元,修建了保鮮庫,使當地果農將這份收獲的喜悅一直延長到了冬季。
適宜沙果生長的溫帶季風氣候、利于糖分沉積的晝夜溫差、綠色無污染的生長環境、勤懇樸實的大石寨人,這些成就了這一方沃土的生財之道。據了解,2017年,大石寨鎮三星村林果產量可達300萬公斤,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意識到了種植沙果帶來的實惠。為引領有發展林果產業意愿的農民參與到林業產業中,2016年,三星村山鑫林果合作社應運而生。發展至今,社員也由最初的10人發展到110人。
萬畝林果長廊,美了山川、富了農民。經濟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該地“抓生態與抓經濟并舉”的發展思路,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舉措,實現了生態增綠與農民增收互動融合、互利雙贏的目的。小沙果,成就了大產業,紅彤彤的沙果滿枝頭,紅火火的光景一年賽一年。 (趙雨喆)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