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歡歌 一路情通遼
演員與百姓深情相擁。
大地飛歌播真情,藝術家和人民心連心。9月13日至9月17日,由中共通遼市委宣傳部、通遼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通遼市民族歌舞團文化惠民演出”走進扎魯特旗,從白音達壩嘎查、香山農場,到魯北鎮新勝屯,從青山環抱的山坳里到人山人海的村文化廣場,演員們所到之處,處處都可以看見張張的笑臉,處處都洋溢著歡歌笑語。
老百姓席地而坐看演出,其熱鬧場面絕非在城市里大型演出所能比。沒有豪華的舞臺,沒有絢爛的燈光,更沒有炫目的舞美特效,但并沒有影響到觀眾的興致。簡單樸素的舞臺背后的青山,廣場上熱情的老區人民,就是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第一場演出的地點設在白音達壩嘎查村頭的一個山坳里,而從主路到山坳約十幾里是坑坑洼洼的小路。一路上,不斷看到涌向這里的鄉親。一打聽,有很多人是知道消息后從周邊十里八村趕了幾十里的山路來看演出的。而在第二站香山農場的演出,又出現了人氣火爆的場景,不僅廣場上人山人海,放眼望去四周墻上都站滿了觀眾。一路上,許多商店門窗緊閉。 “知道今天歌舞團來演出,很多商店干脆關門去跟大家一塊看演出去了。”當地群眾說。
在演出開始前一個小時,現場已經聚集了很多觀眾,場地外的山坡、墻頭上都站滿了觀眾。隨著音樂節奏,現場觀眾情不自禁地打起了拍子。沸騰的掌聲和一再要求演員返場的呼聲不絕于耳。孩子們將演員們團團圍住,爭相與他們合影留念。場內場外熱情互動,觀眾們一聲聲的歡呼,點燃了演員們的滿腔熱情,演員們一次次返場,增加唱段。原計劃一個多小時的演出,總是要演到兩個多小時才能結束。群眾對藝術的渴求,與演員們的真情互動在惠民演出活動中頻頻上演。
四胡獨奏《草原牧歌》、歌曲《守望相助》《敖包相會》《夢中額吉》;馬頭琴《初升的太陽》等節目以優美的旋律、精彩的表演深受農牧民朋友的喜愛。演員們賣力的演出和出色的表現也得到了廣大觀眾的高度評價。
當演員們問及現場一位中年男子看演出的感受時,他看著地面,擠出來兩個字:好看!想了想,又補充:還想看!其實,對演員們來說,只這五個字,就足夠了。
“沒想到在家門口能看到這么高水平的演出,難得難得。”演出結束后,很多觀眾說,從來沒有看過這么專業的,這么大的現場演出,也未親身感受過歌舞團的風采。 “人家是黨和政府派來專門為咱們演出的。”……百姓樸實的話語,反映出對藝術家們的喜愛和期盼。
通遼市民族歌舞團白擁軍說:“ 廣袤的疆土,復雜的地形,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那里的人們距離高雅藝術更加遙遠,因此,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是通遼市歌舞團惠民演出到達的重點。參與文化惠民活動,也是藝術家和青年演員們進行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機會。為配合這次文化‘惠民’活動,通遼市民族歌舞團曲目定位在既能體現國家級院團演出水平,又能讓當地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作品。這樣的組合搭配使當地觀眾感到好聽、好看。才能把黨的方針政策送到老百姓中間去。今后,通遼市民族歌舞團還將不定期組成文化惠民演出隊,繼續深入全市各旗縣農牧區開展大規模文化惠民演出活動,為活躍當地農牧民文化生活做出貢獻 。”
溫暖、感動、振奮、艱辛,串聯起一場場“文化惠民演出”的記憶,而伴隨著時代、社會和文化藝術的發展,通遼市民族歌舞團惠民演出活動仍將不斷創新、深入開展。
“到最邊遠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藝術的群眾中去。”惠民演出的路上,演員們與百姓深情相擁,手牽手,心連心,譜寫了一曲文藝工作者與人民群眾魚水相親的頌歌。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