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倫“多型”新農民唱響增收戲通遼
“這些年來,農民的收入不光靠種地,有點門道的年輕人都做點小買賣,種地都成副業了。”這是記者在庫倫旗各個鄉鎮采訪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既種莊稼又經商,撿了芝麻抱西瓜”已成為一種時尚。近幾年,農村經濟多元發展,庫倫旗全力推進農工商貿多業并進、異彩紛呈,隨之涌現出一批具有時代特征的“多型”新農民,他們發揮積極作用,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專業型”新農民領跑致富路
以農家書屋、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為依托,通過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等形式,邀請農業種植、養殖方面專家,對廣大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一大批農民掌握了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成為專業型技術農民。茫汗蘇木奈林塔拉嘎查是遠近聞名的養牛專業村,村里家家有牛舍,個個都是養牛能手。除此之外,蘇日圖嘎查、哈圖嘎查均已發展成以養牛為主要增收產業的專業村。目前,該旗致富能手、技術型農民已經成為帶動全旗種植業、養殖業蓬勃發展的主力軍。如今,該旗已在50余個村培育了特色主導產業,全旗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達到28萬畝,12種農畜產品通過綠色有機認證,全旗糧食產量年均穩定在10億斤以上,牲畜總頭數達到155.7萬頭(只、口)。
“雙向型”新農民走寬致富路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庫倫旗各村涌現出了一批忙時種田,閑時外出賺錢的“雙向型”農民。先進蘇木村民李淑梅農閑時到安代姐妹家政公司干活,月收入2000余元,農忙時就兼顧農活。像她這樣的“雙向型”農民在該蘇木有百余多戶,全旗更是數不勝數。他們農忙時在家種地,農閑時外出從事建筑、裝修、家政、跑運輸等零活,致富的路子更廣了,而且增加了收入。
“生意型”新農民念活致富經
庫倫鎮道老都嘎查是該旗重點打造的旅游特色村,銀沙灣旅游景區更是遠近聞名,該嘎查農牧民借助當地文化、土地、旅游等資源優勢,經營奶食品加工、民族服飾加工、牧家樂等小買賣,戶均年增收達2萬元,這種在家發展小生意的渠道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之一。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