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烏蘭察布市棚戶區改造開工28620套烏蘭察布
回遷小區一角
隆冬臘月,寒氣襲人,但烏蘭察布市一項項民生工程的落實讓人民群眾心中暖洋洋的。1月30日下午,記者來到集寧區百旺家苑C區,在小區門口見到了正在閑聊的集寧區回遷戶崔補泉。他是該小區11號樓3單元2樓的回遷住戶,不久前,他從60平方米的老房子搬進這套79平方米的新房,這讓他對新生活有了信心和期待。
67歲的崔補泉是一位老集寧人,以前是集寧區白海子鎮郭家村的居民。前幾年,白海子鎮郭家村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啟動,崔補泉家的房子在改造范圍之內。2017年,他享受政府優惠政策,4間土房換了2套70平米的樓房,實現了“以危換安,以舊換新,以小換大”,圓了自己的新居夢。對此,崔補泉很高興。
同崔補泉一樣的還有家住集寧區橋西合作街益康苑小區3號樓6單元1樓西戶的居民王秀娥。
王秀娥今年57歲,家庭人口11人,其中父母已經85歲,兩個哥哥、一個弟弟都有智力障礙,一個妹妹是耳聾。王秀娥的父母是集寧區橋西棚戶區改造的受益者。由于家庭的特殊情況,她家享受政府優惠政策,兩間土房換了三套樓房。
王秀娥說:“我家是上世紀50年代從山西太原搬來集寧的,剛來集寧時在二馬路居住。后來,當時的集寧鐵路局給我家分了鐵路邊上的一間12平米土房。我的大哥就是在這間土房里出生的,那年是1959年。后來,集寧鐵路局考慮到我家孩子多的情況,又給我家增加了一間房子,變成后來的兩間土房。在這兩間土房里我們一住就是將近60年。”
回想起以前的舊房子,再看看現在的家,真是天壤之別。王秀娥激動地說:“早就夢想著住樓房了,真是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呀!現如今,拆了我家的兩間60年代的平房,給換了三套樓房,真是太好了!”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7年,自治區下達烏蘭察布市棚戶區改造新開工任務16072套,市政府與各旗縣市區政府簽訂目標責任狀任務為26950套。2017年6月份自治區棚改現場會召開后,烏蘭察布市自加壓力,又增加了改造任務8618套,全市總任務量達到了35568套。
截至2017年12月底,已開工28620套(其中新建安置房1314套、貨幣化安置27306套),貨幣化安置比例達到了95.4%,完成投資79.6億元。完成自治區下達任務(16072套)的178%,完成責任狀任務(26950套)的106%,完成最終實施數(35568套)的80.47%。近年來,我市扎實開展住房保障各項工作,不僅新建的公共租賃住房滿足了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也讓越來越多的城市中的老舊住宅區實現了華麗“變身”,人居環境不斷得到改善和提升。(記者 巴特爾)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