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民族團結攜手邁向幸福和諧巴彥淖爾
民運會賽馬
巴彥淖爾是一方富裕且充滿活力的熱土:平原草場相連接,山水生態相諧相融,各項產業相競相促、蓬勃發展;170多萬人、40多個民族兄弟姐妹同氣連枝、團結一心,為建設美麗富饒綠色幸福巴彥淖爾攜手奮斗。
一支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多年來,我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民族工作主題,圍繞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千方百計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真情實意促團結,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
民族團結意識深入人心
做好宣傳
今年9月是自治區第28個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近日,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命名暨經驗交流會在烏拉特后旗召開,臨河區回校、烏拉特中旗蒙古族中學等16個單位被命名為首批“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此外,我市還有7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
近年來,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扎實、持久開展,我市利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民族傳統節日和重要紀念日等,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我市舉辦多次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研討會、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晚會和知識講座;以干部、青少年、知識分子等群體為重點,開展創建民族團結和諧鄉村、和諧社區、和諧單位等活動;推動創建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蘇木鄉鎮、進學校、進宗教場所的“六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各族干部群眾的民族理論政策水平和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進一步提高,各民族間和睦相處氛圍濃厚,各族群眾對“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的認識更加深刻,各族群眾共同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熱情高漲。
民族經濟快速發展
提檔增速
多年來,巴彥淖爾市委、政府從我市是多民族邊疆地區的實際出發,高度重視民族經濟發展工作。2015年出臺的《巴彥淖爾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將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作為黨委、政府的第一責任,作為檢驗民族工作成效的第一標準。如今,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和優惠措施的實施,一個個關乎巴彥淖爾發展大計宏圖的展開,使巴彥淖爾經濟社會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為全市各族人民帶來新福祉。
我市立足于牧區資源優勢和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技術支持,積極申報國家、自治區的對口項目以及民族機動金項目,通過項目帶動提高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牧業生產科技水平。同時,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專項技術培訓和適用技術推廣示范,培養了一批蒙漢兼通的科技示范戶和技術帶頭人。
另外,我市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族手工業、民族餐飲業和民族旅游業等特色產業。對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輻射面廣的民族企業加大培育、引導和扶持力度;規劃建設民族文化產業街、民族特色餐飲街等,打造牧家樂、草原游、邊境游等民族旅游品牌;完善扶持民族貿易、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和傳統手工藝品生產發展的政策,對示范帶動效應好的民族傳統食品、手工藝品的生產者,從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資金中給予貼息補貼;加強對民族企業的指導、支持和服務,促使更多民族企業進入全國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范圍。
同時,我市重點開展了“興邊富民”行動。巴彥淖爾有中旗和后旗兩個邊境旗,2004年和2007年,中旗和后旗分別被列為國家級“興邊富民行動”重點旗。近五年,我市共實施了73個“興邊富民行動”項目,項目資金1.03億元(其中中旗4600萬元、后旗5700萬元);兩個邊境旗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28.4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68.1億元,增長30.9%。
民族文體事業欣欣向榮
重視傳承
今年8月,我市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暨吉祥草原那達慕,本次活動是一屆展示民族發展成果、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和諧的盛會,也是我市多年來重視民族文體事業發展的一次集中展現。
近年來,我市積極挖掘、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駝球、蒙古族騎射、搏克等民族傳統體育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持續加大農村牧區體育事業經費幫扶力度,大力提升基層體育設施水平;培養民族體育人才,對為民族體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練員、運動員給予獎勵。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