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年,創業環境大優化巴彥淖爾
創業園區開展集中培訓。
回顧過去歡欣鼓舞,展望未來豪情滿懷。
伴隨巴彥淖爾趕超發展的鏗鏘步伐,我市第四次黨代會即將召開。為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從今天起,本報將推出“喜迎黨代會 五年擔當·五年實干·五年巨變”系列述評專欄,全方位陸續宣傳報道過去五年來,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進一步激勵全市各族各界和廣大黨員干部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奮力趕超,全力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綠色化“五化”同步發展,推動我市經濟轉型、社會穩定、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做出更大貢獻。
市第三次黨代會以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那些真抓實干、勇于挑戰、善搶先機、矢志爭先的創業者們。
過去的五年,在巴彥淖爾這片創業熱土上,市委、政府堅持“人才強市”戰略,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我市經濟在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實現了精彩跨越。如今的巴彥淖爾,創業政策更加完善,創業管理模式和服務機制逐步規范,創業氛圍日漸濃郁。
解決好老百姓就業難題是市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市積極搭建就業創業平臺,讓懷有創業夢想的人找到了大顯身手的舞臺。80后青年馬瑞強回鄉創業后成為在市青年創業就業孵化基地接受“初期孵化”的一員。在各級政府和就業部門的扶持下,他的水果玉米合作社入社成員從最初的6戶增加到現在的400多戶,玉米種植面積也從起初的400多畝擴大到現在的1萬多畝。
目前,全市累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創業園(孵化基地)達24家,其中自治區級示范性創業園(孵化基地)3個、市級示范性創業園(孵化基地)6個、市級標準化創業園(孵化基地)12個,入園創業的經濟實體有3800多家,安置就業27000多人。很多和馬瑞強一樣在孵化基地創業的年輕人,接受一段時間的精心“培育”后羽翼漸豐,在創業道路上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創造出了各自的精彩。
為了讓創業孵化園區真正成為創業者的搖籃,2015年我市重點對已建成的創業園(孵化基地)進行擴容提質,圍繞我市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特點大力扶持園區小微企業發展,積極搭建創業創新平臺。加大對入園電子商務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互聯網+”新經濟形態發展。截至2015年,入駐我市創業園區的電子商務企業有378戶,安置就業1200多人。我市還建成了首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五原縣小微企業和大學生創業園),園區電子商務企業發展迅猛,成為帶動就業的新增長點。加大標準化、示范性創業園(孵化基地)建設力度,僅2015年就新建成市級標準化創業園(孵化基地)5家、市級示范性創業園(孵化基地)2家,評選創業園示范店20家。
五年來,市委、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從資金扶持到項目資助,從平臺搭建到服務配套,營造優良的就業創業政策環境。
巴彥淖爾市微生活傳媒公司的成功創業就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2014年,剛剛畢業的李國英成立了微生活傳媒公司,主營移動端網站開發業務,但一直面臨資金短缺問題。
當年,李國英和他的團隊入駐了免費提供辦公場地和設備的市創業就業孵化中心,這樣一年就能節省一萬多元的租房辦公費用。
針對大學生創業平臺少、風險大、成本高的狀況,2014年我市成立市創業就業孵化中心,與入駐小微企業簽訂了為期3年的孵化協議,3年內為企業免費提供辦公場地和設備,企業免交水電暖、物業、網絡等相關費用。中心還積極為企業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實訓、創業孵化、創業指導、創業小額貸款等服務,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除政策支持外,相關部門還想方設法在資金方面對創業者給予扶持。2015年,市人社就業部門從上一年失業保險金結余中提取2800萬元作為貼息資金、1000萬元作為創業發展資金(其中720萬元用于創業擔保貸款擔保金),有效解決了創業擔保貸款貼息資金和擔保金不足問題。同時,我市加大對創業園大學生創業扶持力度,對旗縣級以上政府認定的創業園(孵化基地)內成功創業的大學生給予創業補貼。
正是這些細而入微的“助創”政策,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點燃了創業者的熱情。如今在巴彥淖爾,人們會感受到濃濃的“助創”氛圍,前所未有的創業熱潮撲面而來,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