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巴彥淖爾巴彥淖爾
各族兒女歡聚草原。
民族團結,是巴彥淖爾的幸福穩定之源。今日巴彥淖爾政通人和、繁榮穩定,民族團結植根于各族人民心間,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蒸蒸日上。蒙、漢、回、滿、達斡爾等各族兒女如同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攜手共進,奮力拼搏,共同建設巴彥淖爾美好家園。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宗旨,堅持用創新的思維謀劃民族工作,用積極的舉措促進民族團結,用發展的成果鞏固民族關系,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更加堅實牢固,各族兒女和睦相處,凝聚智慧,團結奮斗,創造了科學發展、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
民族團結和諧共建
為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扎實、持久地開展,我市利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民族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舉辦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研討會、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晚會和知識講座;以干部、青少年、知識分子等群體為重點,開展創建民族團結和諧鄉村、和諧社區、和諧單位等活動;推動創建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蘇木鄉鎮、進學校、進宗教場所的“六進”活動……各族干部群眾的民族理論政策水平和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進一步提高,“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思想深入人心。
2012年自治區開展示范單位命名管理工作以來,我市先后有烏拉特中旗旗委政府、臨河區新華辦事處等7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
民族經濟快速發展
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加快民族經濟發展是開啟民族團結進步的金鑰匙。近年來,我市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市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
著力加大技術支持。我市立足于牧區資源優勢和傳統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申報國家、自治區的對口項目以及民族機動金項目,通過項目帶動,提高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牧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專項技術培訓和適用技術推廣示范,培養一批蒙漢兼通的科技示范戶和技術帶頭人。
抓好少數民族群眾就業創業。加強蒙古族勞動力培訓質量和就業能力,為參訓學員進行雙語授課,增設了民族文化方面的專項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項目,對蒙古族學員優先安排職業介紹、職業技能鑒定。促進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就業,在事業單位招考中拿出15%以上的崗位定向招聘蒙古語授課畢業生,引導和鼓勵少數民族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支持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免費進行創業培訓。
民族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多年來,我市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族手工業、民族餐飲業和民族旅游業等特色產業。對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輻射面廣的民族企業加大培育、引導和扶持力度。規劃建設民族文化產業街、民族特色餐飲街等,打造牧家樂、農家樂、草原游、邊境游等民族旅游品牌。完善扶持民族貿易、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和傳統手工藝品生產發展的政策,對示范帶動效應好的民族傳統食品、手工藝品的生產者,從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資金中給予貼息補貼。加強對民族企業的指導、支持和服務,促使更多民族企業進入全國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范圍。
城市民族工作扎實開展
我市把7個旗縣區政府所在地全部納入城市民族工作試點,制定了加強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見,健全了城市民族工作體制機制,建立了以蘇木鄉鎮、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為依托的網絡化工作模式,推動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抓好社區民族工作。各地把民族工作有效融入社區規劃、建設和管理,把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納入社區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建立包括少數民族人員在內的城市流動人員信息管理系統,健全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制、輸入地與輸出地之間的協調溝通機制。著力解決轉移進城少數民族群眾就業、住房、醫療、子女上學、社會保障等問題,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各地還舉辦那達慕、蒙古族傳統祭火等活動,豐富進城少數民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在扶持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我市著力加強少數民族社會事業建設,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2014年以來,按照統籌規劃、適度超前的原則,我市以邊境牧區、農村少數民族聚居村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實施,通過采取固定與流動相結合的形式,開展送科技、送文化、送衛生等活動,改善少數民族聚居區生產生活條件。
——大力開展“興邊富民行動”。我市按照“興邊富民行動,富民就是根本”的原則,解決邊境居民在住房、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加強邊境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扶持加工貿易、商貿物流、農畜產品加工流通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近五年,我市共實施73個“興邊富民行動”項目,項目資金1.03億元(其中中旗4600萬元、后旗5700萬元)。兩個邊境旗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28.4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68.1億元,增長30.9%。我市還注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夯實發展基礎,重點實施了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修復等工程,2002年~2013年,全市退牧還草面積達4240萬畝,補播草場1105萬畝。
——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我市加大公共財政支持民族教育力度,設立了少數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資金,全市所有民族中小學生全部納入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了蒙古語授課學生資助體系,對全市蒙古語授課幼兒實行“一免一補”(免保育費、補助伙食費),全市蒙古語授課高中生實現了“三免一補”;市政府每年設100萬元專項經費為市蒙中考入本科的大學生給予學費補助;設立了民族教師專項培訓資金,對蒙古語授課學校校長、教師全員免費培訓。
——加快民族衛生事業發展。我市不斷加大民族醫藥衛生事業投入力度,完善了蒙中醫藥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了“市級蒙醫、中醫醫院分設,縣級有院,蘇木鄉鎮衛生院有蒙中醫科,村衛生室有蒙中醫藥”的蒙醫中醫服務網絡。實施了蒙醫藥人員經費全額撥款和使用蒙醫藥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等優惠政策。同時,我市在牧區用“汽車流動醫院”為牧民提供流動醫療服務,實施“小藥箱進牧戶”工程,為牧民提供家庭自助服務。
——加大民族文化建設力度。我市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點的公益文化事業、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藝創作和人才培養等。加快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設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在嘎查(村)建設文化室,推動群眾性民族文化活動的開展。爭取國家文物保護項目,加大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做好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宣傳交流與合作,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切實推進民族文化建設。
——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體育事業。近年來,我市少數民族體育事業蒸蒸日上——2012年,后旗紅駝訓練基地被認定為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示范基地,該旗被認定為國際“駝球之鄉”;今年8月,全市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中旗舉辦,駝球、騎射、搏克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這場盛會上得以展現。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巴彥淖爾將倍加珍惜當前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按照中央、自治區的部署要求,著力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水平,不斷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全市各族兒女將在建設和諧富裕巴彥淖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描繪出更加壯美的民族團結新畫卷。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