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區:產業發展助百姓安居樂業巴彥淖爾
中泰高新設施農業園。
解決好群眾安居樂業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臨河區加快產業發展,在住房保障、社會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居民實現安居樂業。
產業發展持續向好。農牧業和工業經濟穩步發展,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建成設施農業4萬畝、示范園區8個;肉羊飼養量達497萬只、出欄318萬只,成為全國最大的縣級肉羊產區,并成功舉辦首屆全國肉羊產業大會;工業經濟累計投資244.6億元,建成聯邦制藥、燕京金川等274個工業項目,產值突破300億元,形成食品、制藥、絨紡、電力、冶化、建材六大主導產業。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物流、電商等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市場體系更加完善。黃河大橋、金川大橋、繞城公路、堤防公路建成通車,臨哈高速開工建設,北開南連、東承本接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保稅物流園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海關、國檢入住辦公,陸港實現全年通關,羊畜產品電子交易中心上線運營。旅游產業邁出可喜步伐,建成黃河河套文化旅游4A級景區,甘露寺、地質公園博物館2個3A級景區,浩彤等7個2A級景區。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4945元和14310元,五年年均增長10.1%和10.6%,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7:1。
住房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十二五”期間,該區爭取國家投資與市場運作并重、租售并舉的辦法,拓寬保障性住房建設籌資渠道,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70個,征收房屋285萬平方米,交付回遷房1.9萬套,建成保障性住房4766套,49個老舊小區實施綜合改造,綠化改造92個住宅小區,8萬人改善了居住條件。目前,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2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30平方米。
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通過教學布局調整,轄區54所學校,校舍總面積632600平方米,在校學生93486人,教師5789人,教育資源基本滿足區域內需求;推行12年免費教育,“上不起學”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醫療保障進一步完善,該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637個,床位4484張、衛生事業人員6442人,群眾“沒地方看病”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醫保、職工醫保、大病救助等相互補充的醫療保障體系,門診報銷、住院報銷渠道暢通,群眾“看不起病”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實施創業就業培訓和創業促就業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4.2萬人。全面落實了農村五保、低保、城鎮低保、臨時救助等政策,對80歲以上老人發放長壽保健金,對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等,困難群眾的生活保障基本到位。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