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忠:群眾的貼心人巴彥淖爾
楊建忠(右一)與村民聊天。
日前,記者走近磴口縣補隆淖鎮新河村,一位皮膚黝黑、衣著普通的農民迎面走來,要不是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真不敢相信眼前這位竟是市總工會干部楊建忠,他現駐新河村任“第一副書記”。
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新河村位于補隆淖鎮政府西南方向,全村轄4個組,總人口135戶456人,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種養殖業,但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畜產品單一,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村民收入逐年遞減,已經由過去的小康村滑向貧困村。2014年,該村被列入自治區“三到村三到戶”扶貧項目村。
為使村民早日脫貧致富,楊建忠駐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戶了解社情民意,看看能幫助群眾做點兒什么。在走訪過程中,他了解到,新河村距縣城12公里,緊鄰110國道,交通便利,過去曾有過種植小拱棚的優勢和經驗,但后來由于種田能手大都流向城鎮,這個產業沒人帶頭,就逐漸冷落了下來。經過多次走訪和勘查,楊建忠決定先從大棚產業入手,憑借過去的基礎,逐步提高大棚設施農業的水平和標準,以規模化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于是,他帶領村民到鄰鎮觀摩取經,學習設施農業種植技術,在村里規劃建設、發展鋼架大棚。在他和村黨支部的共同努力下,新河村僅2014年一年就建起鋼架大棚60多棟,當年村民畝均純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良好的收益讓村民發展鋼架大棚的積極性進一步高漲,2015年底,全村又新增鋼架大棚110多棟,新河村一躍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鋼架大棚產業村。村民們逢人便夸:“我們村碰上了個干實事的駐村好書記,他是我們百姓的貼心人!”
事事為群眾考慮
在“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中,細心的楊建忠考慮到秋收時節村民缺少晾曬農產品的場地,就積極協調村“兩委”騰出60多畝空地,圍上鐵藝柵欄,專門供群眾晾曬葵花、玉米和放置柴火。這一行動得到了村民的擁護和支持,淳樸的村民主動停下地里的農活幫助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清理環境衛生。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村里的環境變整潔了、道路變寬了,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為了讓鋼架大棚這一設施農業產業得以持續壯大,楊建忠又多次奔走市總工會和縣直幫扶單位及縣供電局,爭取資金4萬元,在鋼架大棚設施農業區打機電井2眼,解決了園區的用水問題。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