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市新成果新技術為農牧民增收11.4億元巴彥淖爾
近日,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召開成果推介會,篩選近年來創新研究出的38項科技成果和25項種養殖技術向全社會進行推薦、推廣,為當地農牧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此次推薦的科研成果涵蓋農業、畜牧、農機3大領域。其中,優質春小麥新品種“巴麥13號”、優質專用玉米新品種“青貯808”、河套有機小麥非人工控草精品化生產技術、玉米膜下滴灌減肥增效技術、河套灌區中重度鹽堿地早覆膜滴灌抑鹽種植向日葵技術、河套灌區葵前麥后閑田種植飼草燕麥技術、4ZXRKS-4型食用向日葵聯合收獲機、巴杜寒肉羊三元雜交組合篩選及高效配套生產技術等科研成果針對性、實用性強,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廣大科研工作者奮勇拼搏、攻堅克難,集中精力對糧食、油料、蔬菜、牧草、肉羊5個產業技術和資源環境、生產裝備配套2類生產技術展開系統研究,取得豐碩科研成果。僅“十二五”以來,就審定各類農作物品種13個,獲得國家、自治區、市級科技成果獎勵19項,獲得專利6項,起草并獲準頒布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3項。這些科技成果成功實現了從研發環節到生產環節的轉化,有力促進了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
據統計,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培育的“巴豐5號”小麥新品種在巴彥淖爾市及周邊地區示范推廣108萬畝,畝均增產21.5公斤,總增產2332萬公斤,累計總增收5361萬元;推廣“巴單25”“巴單28”玉米共317萬畝,總增產20901萬公斤,增加收入43099萬元;馬鈴薯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示范推廣1.6萬畝,輻射推廣12.2萬畝,畝產值達3000元以上,直接經濟效益4800萬元以上,間接經濟效益3.6億元以上;優質高產加工型番茄新品種“巴番1號”在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寧夏石嘴山市、甘肅酒泉市推廣52.3萬畝,平均畝產7噸,比對照增產1噸,畝純收益1796元;高產向日葵“巴葵138”“巴葵118”在巴彥淖爾市及周邊地區示范推廣120.1萬畝,畝增產24.6公斤,新增收入3.4億元;巴彥淖爾地區肉用羔羊快速育肥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累計增加羊肉產量515.8萬公斤,新增效益2.1億元。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累計為農牧民增加收入11.4億元。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