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后:叫響“三道橋西瓜”品牌巴彥淖爾
查看瓜苗長勢
和平村種植西甜瓜已有30多年的歷史。去年這里畝均收入3000~5000元,人均純收入達19530元,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2230元。2017年,“三道橋西瓜”被農業部審定為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為進一步提升和平村西甜瓜品質和效益,2018年三道橋鎮結合創建科技服務區、西甜瓜種植區、生活樣板區和農業“四控”示范區為一體的“四區共建”模式,規劃建設了1000畝西甜瓜種植區。
打生態牌 走品質路
馮玉龍是杭后三道橋鎮和平村村民,今年準備好好學習一下如何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
“我家的西甜瓜大部分被外調到呼市、包頭、河北等地。雖然銷路不愁,但價格還不是很理想。像咱們這么好品質的瓜,尤其是有了這樣的地理標志,我也想學學年輕人網上銷售,讓自家的西甜瓜賣個好價錢。”馮玉龍說。
這幾天,馮玉龍每天都特別關注天氣變化,不時去地里查看一下瓜苗長勢,一點兒也不敢大意。“昨天氣溫最高達到了25度,棚里溫度就有30多度了。現在正是坐果的時候,溫度太高瓜苗就會提前抽條,那可是會影響產量的。”馮玉龍一邊觀察,一邊用手在棚膜上隔幾米就戳個窟窿,給瓜苗通風降溫。
今年45歲的馮玉龍是種西甜瓜的行家里手,每年家里三分之一的收入都來自于西甜瓜產業。他家有70畝耕地,今年種了12畝早西瓜和8畝甜瓜。其中10畝架起了小拱棚,10畝蓋了平膜。馮玉龍介紹,和平村西甜瓜有兩大特點:一是品質好,二是上市早。“我們這里土質好、早晚溫差大,再加上都用農家肥,種出的瓜不僅含糖量高,口感也好。從種植來看,我們這里溫室、拱棚、小拱棚、平膜都有種西甜瓜的,所以不僅上市早,而且從5月中旬到10月都有新鮮瓜。”
和平村西甜瓜種植者在多年的種植過程中,摸索出了成熟的西甜瓜套美葵特色種植經驗。一塊地里兩種農作物互不影響,對于農民增收來說實屬好事。“等瓜苗都長好坐果了,就開始種葵花;等葵花開始開花接盤,瓜也早收完了。”馮玉龍介紹,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和平村就開始有瓜套美葵種植模式,效益也非常可觀。去年,馮玉龍每畝西甜瓜純收入2000多元,加上套種的葵花畝均1500多元,瓜套美葵畝均收入4000來元。
借力互聯網 打響金招牌
如今,很多農民也像馮玉龍一樣開始意識到,增收要有持續動力,必須發展現代農業,改變原先粗放的生產售賣模式,深挖品牌內涵,利用“互聯網+”等手段,繼續做大做強產業。
在1000畝西甜瓜種植區里,馮玉龍也有幾畝西甜瓜,從品種的選擇到田間管理,都要按照技術人員的指導進行。“我們要通過統一種植時間、統一管理、統一上市,提高西甜瓜的品質。通過精細化的管理,提早西甜瓜上市的時間,搶占市場,增加收益。”三道橋鎮宣傳委員郝玥也介紹說,尤其是三道橋西甜瓜被審定為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更成為一種無形資產,無聲信譽,對于當地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又是一重保障。
“園區里所有農戶種植的西甜瓜,從品種、播種、施肥、成熟情況等我們都會記錄,最后進行抽檢。產品符合相關標準后就會貼上屬于它的二維碼,買家一掃二維碼就可以看到關于這顆瓜的各種信息。”郝玥說,三道橋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建立起了質量安全體系,嚴格農殘檢測,保證西甜瓜質量安全,并張貼追溯二維碼,做到從種植到采摘的全稱追溯。今年,和平村還成立了西甜瓜專業合作社,積極與三道橋鎮農業4S服務站聯系,通過簽訂訂單銷售、電商微商平臺線上銷售、西甜瓜市場線下銷售等為西甜瓜產業發展開辟新窗口。
“有這樣的好產業、金招牌,咱們的西甜瓜肯定價格好,不愁賣。”馮玉龍說,今年自己也潮了一把,注冊了玉龍家庭農場,再為自己的產品注冊個商標,起個響亮的名字,搭上互聯網的快車,賺個盆滿缽滿。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