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旗:農網改造 點亮農村經濟鄂爾多斯
電工們加班加點進行農網改造
嘩啦啦的流水明晃晃的燈,大小家電顯神通;如今鄉下賽城鎮,農牧民臉上露笑容……說起農網改造帶來的好處,嘗到甜頭、得到實惠的達拉特旗農牧民,真是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
近年來,達拉特旗的電力發展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態勢。各種電器化用電在全旗城鄉普及,流光溢彩的燈光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上世紀60年代末期,電燈在達旗還是稀罕物。今年75歲的張貴堂老人是原新民堡公社新和大隊第一批基層電工,他回憶起當年當電工的感受,深有感觸地說:“那個時候,電燈是稀罕物。誰家先安上了電燈,全村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為了看上一眼電燈,個個聚精會神地盯著燈泡,屋里擠得水泄不通。”
家住白泥井鎮平方營子社的任三旦,說起如今收成好的原因,第一反應就是“點贊”農村電網改造。他說:“過去,我們這里的電壓低,一到農田灌溉季節,電壓只夠一臺抽水泵用。這樣一來,就嚴重影響了澆水灌溉,造成農作物減產。農民就靠種這幾畝莊稼生活,但是因為農網電壓問題減產,你說我們多鬧心啊。自從旗供電部門對我們這里的農網進行了改造,電壓恢復到了正常,我家地里的兩臺抽水泵可以同時抽水灌溉,莊稼要是不缺水,那收成能賴了嗎?”任三旦說。
白泥井鎮及周邊以現代農牧業發展為目標,建設了較大面積節水型大型噴灌項目,農牧業生產電力負荷增速加快。多年來該地區大多為單回路、長距離10千伏線路供電,配電線路長達40余公里,電能質量偏低,嚴重影響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白泥井鎮平方營子由于處于供電線路末端,供電能力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達拉特供電分局通過將白泥井110千伏變電站原有的2萬千伏安主變更換為6.35萬千伏安,并新增10千伏出線間隔10回,加上1號主變4萬千伏安,該站最終容量將達到10.35萬千伏安,充分滿足了區域負荷增長的需求,大大提高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供電能力。
望著一根根排列整齊的電桿,一條條煥然一新的電線,叨嘮窯子村農民高玉喜興奮地說,去年,他種了70多畝玉米、20畝小麥,雖然干旱,但因為水電給力,農田幾乎沒受什么影響,玉米每畝純收入700元,小麥和大白菜兩茬每畝純收入1500元,90多畝地一年純收入8.7萬元。一個三口之家,人均純收入近3萬元。
達旗是產糧大旗,隨著返鄉農民開墾耕地數量的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嚴重,農戶農灌水泵越換越大,使得農村用電量激增,地區電網輸送壓力加大。加之農村居住點面廣較為分散,供電線路長,傳輸損耗大,末端電壓較低,這些都給農網的安全運行帶來了壓力。達拉特供電分局按照鄂爾多斯電業局計劃安排,2017年小城鎮中心村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完成10千伏線路累計完成88公里,0.4千伏線路完成555.94公里,配變完成20臺,單相表完成11335塊,完成32.72%,三相表完成67塊;2017年農村機井通電工程完成10千伏線路累計完成61.159公里,配變完成92臺;2017年第二批城網升級改造工程完成10千伏線路8.3公里,10千伏電纜0.23公里,完成32.95%;2017年第一批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建設工程立桿41基,鋼管桿混凝土基礎澆筑26基。
農網改造這項利國利民工程的順利實施,給農村經濟發展搭建起一座便捷的橋梁,為該旗經濟發展鋪設了一條“綠色通道”。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