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為路 變沙成金阿拉善盟
近日,記者來到阿左旗巴彥諾日公蘇木蘇海圖嘎查沈永財家時,他正和家人將新鮮采挖的蓯蓉裝上一輛來自山東的車。不一會兒功夫,3000斤肉蓯蓉就全部裝上了車。“每年4月就進入了夏季旅游旺季,也是我最忙的時候,這個時節的肉蓯蓉、鎖陽銷路最為火爆。”沈永財告訴記者。
這兩年,發展沙產業成了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經過幾年的發展,僅沈永財家的梭梭林就已超過5000畝,其中3000畝還嫁接了肉蓯蓉。“剛剛拉走的這一車肉蓯蓉我能收入6萬多元,等六月中旬,還有1000畝的蓯蓉種子可以采收,按照現在市場價15元/克計算,預計能收入15萬元左右,而且這些種子也早已被人預訂了。”沈永財笑著說,每年年初,就會有外地企業家來這里考察蓯蓉種植情況,只要蓯蓉品質好,銷路不是問題。
近年來,我盟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創新沙產業發展體系,開拓出一條治沙與開發結合、治沙與治貧兼顧、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我盟按照“保護與建設并重、以保護為主”的方針,深入推進生態移民工程,大力實施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等重點項目,嚴格實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著力建好綠色生態屏障。同時,扎實推進沙產業發展,對愿意從事人工接種肉蓯蓉、鎖陽的農牧民以60元/畝進行補貼,引導地區龍頭企業對人工接種的肉蓯蓉、鎖陽進行回購、深加工,形成“企業+基地+科研+農牧民合作社”發展模式,為生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去年,全盟沙產業從業人員已超6萬人,實現產值99億元,貢獻農牧民經營性收入的40%。當前,沙產業已成為我盟沙地增綠、群眾增收、企業增效的有效途徑。
5月,記者再次走進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不同于4月的熱鬧喧囂,這片沙漠中的綠洲更顯溫潤寧靜。4月初,示范區舉辦了盛大的沙漠戶外嘉年華系列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熱鬧非凡。內蒙古金沙苑生態集團的沙恩國際莊園是此次活動的舉辦地之一。內蒙古金沙苑生態集團是一家由煤化工行業轉型發展成長起來的生態型企業,該企業自2005年就開始從事生態治沙產業,利用沙漠獨特的生態環境,致力于研究沙漠區經濟開發并創立生態建設新模式。歷時十余年,該企業將十萬畝綿延的荒漠變成綠色莊園,建成了世界級的葡萄酒莊園。同時,依托烏蘭布和沙漠的新、奇、特和漠水相連的自然景觀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實現產業化沙漠治理的生態循環發展。
近年來,我盟優化產業布局,設立了阿拉善沙產業發展規劃中心,規劃建設了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阿拉善沙產業健康科技創業園、駱駝產業科技園、沙地葡萄產業科技園、絨山羊產業科技園等園區,積極帶動社會力量參與到沙產業發展中,初步形成了“一區四園多基地”的沙產業發展格局。
去年底,“首屆全國沙產業創新創業大賽”在我盟舉辦,展示了我國沙產業創新創業和多元化發展的最新成果,挖掘沙產業科技創新潛力,實現全國性沙產業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的整合聚集,簽署合作協議15個,協議資金達109.7億元,為沙產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除此之外,我盟還與國內科研院校積極開展科技合作,研發了57款產品37個中試成果,獲得28項專利,制定11項技術標準,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推廣價值的科技研發成果。近5年來,我盟集中實施一批重點領域攻關和產業化關鍵技術突破項目,共投入各級財政資金5000多萬元,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863”計劃、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資金7000多萬元,啟動實施項目77項,帶動企業研發投入約2.4億元。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