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沃野田疇起歡歌鄂爾多斯
時下,走進農村牧區,但見一片片田野鋪展大地,一棚棚蔬菜青翠碧綠,一座座新宅錯落有致……鄂爾多斯大地,好一派產業興旺、物阜民康的喜人景象,無不彰顯著現代農牧業帶來的勃勃生機,感受到的是,40年來,我市現代農牧業搶占發展制高點,堅持走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道路,推進農牧業生產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生機勃發的景象。
1979年春,杭錦旗巴拉亥公社的部分生產隊率先搞包產到戶責任制,此舉,農民作為喜訊迅速傳播開來。直到1981年冬季,以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在全盟范圍內普遍推開,這猶如一股巨大的推力,調動了廣大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開始大搞農業基本建設,大力發展小型水利工程,水澆地面積迅速擴大。這個時候,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把科學技術運用到生產建設。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立足地區實際,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初步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道路。這其中,圍繞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重點打造兩河流域、西部牧區和城郊接合部農牧業規模化產業基地,推進農牧業生產力布局優化升級,提高農牧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同時,積極推進“穩糧優經擴飼草”戰略,2017年,全市完成農作物播種665萬畝,糧經飼比例調整為57:17:26,糧食總產量達31億斤,實現了“十三連豐”;全面實施“穩羊增牛擴豬禽”發展戰略,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1270萬頭只,實現“十三連穩”。肉羊、絨山羊、肉牛、生豬存欄分別達到480萬只、610萬只、30萬頭和107萬口,家禽飼養量達200萬羽。肉、乳、絨、毛、水產品產量分別穩定在15萬噸、16萬噸、0.2萬噸、1.2萬噸、1.5萬噸以上。完成農業增加值115億元,已經成為內蒙古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以綠色發展為引導,大力推進現代農牧業的進程中,我市大力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持續提升裝備現代化和土地集約化水平,發展現代農牧業節水基地341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同時,瞄準農牧業科技創新方向,構建起“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創新長效機制。積極探索農牧業經營方式創新。全市培育專業大戶1285戶、生態型家庭農牧場1210家、公司化養殖園區525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565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328家,形成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加工“三位一體”的農畜產品加工體系。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產業體系逐步向覆蓋范圍廣、加工鏈條精深的方向發展,緊密型農企利益聯結比例達到47%,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729元。
歷經40年的發展,鄂爾多斯沃野田疇起歡歌,放眼望去,一個個宜居生態村莊躍入眼簾,一個個承載著希望與幸福的夢想如彩綢般在山水間延伸,一個個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的農牧業項目落地生根……一幅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綠色畫卷,正在鄂爾多斯大地上徐徐展開。(記者 郭彩梅)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