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右旗:打造黨建聯合體 建設“五有”新鄉村阿拉善盟
“作為阿右旗13個集中新建區之一,雅布賴鎮圍繞全旗‘一個布局、兩個提升、三種模式’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確定‘五有’美麗鄉村建設思路,鎮政府負責統籌協調,各嘎查‘兩委’帶領農牧民共同參與,在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環境改善方面以及村民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雅布賴鎮黨委書記李奎錦欣喜地說。
近年來,阿右旗堅持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一線,積極探索開啟基層黨建與農牧區發展同頻共振、互動共贏的新模式,推動黨的建設向縱深發展,著力打造“有實力”“有顏值”“有底蘊”“有秩序”“有福祉”的美麗鄉村。
黨建領跑興產業,打造“有實力”的鄉村。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阿右旗大力推進以駝產業、沙產業、旅游業等為支撐的富民黨建模式。完善“政府+企業+合作社+農牧民”的產學研銷一體化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組織帶頭、企業幫扶、專家指導,培育出巴圖巴特爾等100多名養駝大戶、致富帶頭人。扶持發展沙產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49家,全旗從事沙產業農牧民3000余人,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著力構建“黨組織規劃、合作社轉化、黨員先行先試、農牧民廣泛參與”的旅游業發展格局,培育形成“大漠人家”旅游驛站110個,開發建成九棵樹旅游景區,實現旅游富民與嘎查集體經濟“清零遞增”雙嬴。
黨建領跑塑新貌,打造“有顏值”的鄉村。阿右旗積極落實退牧還草、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政策,累計人工造林157萬畝,封沙育林75萬畝,飛播造林36萬畝,全旗7000多萬畝草牧場得以休養生息。按照“舒朗大氣、宜居宜業宜游”定位巴丹吉林鎮建設,實施沙漠植物園、巴丹吉林鎮生態修復等一批城市“雙修”工程,初步形成了“北環家園保護增綠、西環沙漠植物園增姿、南環生態修復增色、東環冬青園增彩”的鎮區外圍4個1500畝綠化帶,建成區綠化總面積達到2676畝、綠化覆蓋率達到6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2平方米。阿右旗被命名為自治區園林縣城,巴丹吉林鎮榮獲“全國美麗宜居小鎮”稱號。
黨建領跑增活力,打造“有底蘊”的鄉村。阿右旗把2018年確定為“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年”,大力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截至目前,全旗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廣場、公園15個,7個蘇木鎮40個嘎查全部建起高標準的綜合文化站、文化室,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1個、草原書屋35個。同時阿右旗深入開展文明村鎮等創建活動,紅船精神、勞模精神、蒙古馬精神、“四千精神”深入人心,創建全國文明單位1個,選樹全國五好家庭1戶,全國勞模1人。扎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積極構建旗、蘇木鎮和嘎查社區三級聯動文化陣地體系,形成企業、校園、社區、軍營、廣場文化相融共進格局,阿右旗榮獲“全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黨建領跑強基礎,打造“有秩序”的鄉村。近年來,阿右旗大力實施黨組織“達標創優”工程,打造旗級“黨員中心戶”21戶、盟級示范戶7戶。采取“三核+五查”的排查方式,在全盟率先實現城鄉無職黨員檔案規范化管理,并推動力量、經費、資源和工作“四個”下沉,嘎查活動經費達到每年10萬元,黨務、村務公開實現規范化、制度化。同時該旗還探索建立了“一份村規民約、一個專職管護組、一個環境衛生巡查隊、一個選派聯絡組、一套智能監控系統、一個光榮榜”的“六個一”農牧區綜合治理機制,并且深入推進“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通過設置軍警民聯防工作室、聯建“警營黨校”、拓展“草原110”通信網絡等舉措,不斷鞏固邊疆安寧、社會和諧的發展大局。
黨建領跑促脫貧,打造“有福祉”的鄉村。阿右旗堅持將基層黨建重心放在找“貧根”、尋“困源”、摘“窮帽”上,通過建立“1121”工作機制,由1名旗處級領導、1名旗直部門主要負責人、2名旗直機關選派干部共同幫扶1個嘎查,實行定點定人定時定責幫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創新推行“扶貧理財托管人”工作模式,由嘎查“兩委”班子推選1名信譽好、能力強、群眾公認的黨員作為理財托管人,對貧困戶家庭資產、扶貧金融貸款等資金進行托管,在幫助貧困戶管理好日常開支的同時,利用富余資金幫助發展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