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讓新華韭菜美名揚巴彥淖爾
割韭菜
臨河區新華鎮的韭菜上世紀80年代初從山東引進,到現在已經有近40年的種植歷史,由零星種植發展到今天的連片種植,成為全鎮百姓的發家致富菜。如今,“新華韭菜”已形成了一整套規范種植技術和監管措施,條形碼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等逐步進入生產環節,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2018年12月5日,“新華韭菜”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順利通過了國家農業農村部的專家評審,標志著新華韭菜在向品牌化和標準化發展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2018年,全鎮韭菜種植農戶有300戶,面積6500畝,年產值1億多元。
隆冬時節,筆者來到新華鎮新豐一組的韭菜溫室大棚里,綠油油的韭菜長勢煞是喜人。
韭菜性喜冷涼,耐寒也耐熱,種子發芽適溫為12℃以上,生長溫度15℃到25℃,地下部能耐較低溫度。臨河區新華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配有火爐的溫棚氣候溫和,十分適合韭菜生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孕育出的韭菜色澤光亮、葉寬、莖粗、肉嫩、味鮮,具有濃郁的香味,深受消費者喜愛,不僅暢銷周邊旗縣及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還遠銷大同、北京、天津等地。
張要弟早早來到韭菜棚,這一天她家要出4000斤韭菜,左鄰右舍都過來幫忙,有的割有的綁捆,棚里有說有笑十分熱鬧。她家種韭菜已經8年多了,面積從4分地擴大到13畝,其中有9畝地是承包的,暖棚也從最初的1棟發展到6棟。目前每畝韭菜平均產量在5000~6000斤,一畝地獲利10000元左右。“新華的韭菜通過了地域特色品牌的認證,新的銷售旺潮眼看就要來到了。我會嚴格按照相關要求種植更優質的韭菜,讓新華韭菜暢銷全國,讓天南海北的消費者都能吃上我們的韭菜。”張要弟邊忙邊高興地說。新豐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3畝,在村民們眼里,韭菜不僅僅是農作物,更是他們養家糊口的“命根子”,就是這小小的韭菜,幫助他們脫貧致富,走上了小康路。
新華鎮農科站負責人介紹,品種選擇上,新華韭菜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性強、適應性強的品種;種植上,選擇土壤質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水份充足的區域;種植管理上,對病蟲害進行專業化統防統治,鎮內所有種植戶有質量安全監管與溯源二維碼,充分保證了韭菜的品質與安全。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后,新華韭菜的市場價值和知名度有了明顯提升,目前,新華鎮29個行政村和臨河農場、狼山農場的韭菜種植戶可使用“新華韭菜”標識。
“作為全國三大韭菜生產基地之一,‘新華韭菜’的地標保護申請,符合‘天賦河套’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發展,對加快臨河區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發展步伐,有效保護臨河農業優勢資源有著重要作用,我們要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拓寬百姓增收致富路,真正讓‘新華韭菜’美名遠揚。”新華鎮農科站負責人說。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