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頭道河村:老物件傳承民俗文化要聞
“最早的年畫能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些老物件現在都買不到嘍。”2月15日,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榆林鎮頭道河村老物件民俗用品展現場,年過六旬的李蘭柱一邊整理年畫一邊對記者說。2月13~15日,頭道河村舉行一年一度的新春鬧元宵活動,除了傳統的扭秧歌、社火表演外,村民有了新的去處——逛老物件民俗用品展。展品種類包羅萬象,除了本村的村民,還吸引了不少附近村民以及市民前來參觀。
李蘭柱從小在頭道河村長大,是當地收藏名人,他對老物件的喜愛,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為了豐富今年元宵節活動,李蘭柱提前幾天就把壓箱底的老物件搬到了老房子里,甚至還鼓勵村民拿出老物件參展,讓更多人了解家鄉,了解祖輩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2月15日10時許,頭道河村鑼鼓聲聲又熱鬧起來。人們攜老扶幼,三三兩兩走進李蘭柱的老房子里參觀。“小寶啊,這是奶奶那個年代用的連耞,專門打豆子用的。”“竟然有這么多小人書,我還記得小時候偷偷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看小人書的情景呢”……當看到老物件時,參觀的人們禁不住感嘆。
記者看到,展出的老物件有毛主席像章、毛主席瓷像、毛主席語錄、紅色宣傳畫,文革時期的報紙、小人書、糧票、布票、錄音機、老煙缸、算盤、煤油燈,甚至還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手工編織的笸籮、自制的連耞、木鏟子、木耙子、扇車、鍘刀、風箱……數百件老物件整齊有序地擺放在屋子和院子里,勾起了無數人的回憶。“鄉村的記憶對于很多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是一輩子的烙印,在城里安家的孩子們回村過年,正好帶著孩子來看看過去的生活條件,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要時刻記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正在參觀的村民李煥生說。
李蘭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老物件是他花費近30年時間收集來的,不僅是大多數人的童年回憶,更是一個時代變遷的象征。諸如擺在院子里那些即將消失的農耕用具,雖然沒有現代化機械便捷,卻凝結著老一輩人的智慧和結晶。
文/北方新報融媒體記者 張巧珍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