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英:人生理想在于堅持不懈阿拉善盟
走進阿右旗民族工藝地毯有限責任公司展銷大廳,映入眼簾的各式地毯讓人目不暇接,阿拉善傳統“三藍”地毯琴棋書畫、富貴大氣的絲織地毯牡丹花開、悠遠神秘的曼德拉巖畫掛毯……誰曾想,這些地毯的織造技藝一度面臨失傳,差點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當時好多親朋好友都勸我,讓我放棄織造地毯,但是我不甘心,不能讓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就這樣失傳了……”提起當時的情景,馮桂英深有感觸。馮桂英是土生土長的阿右旗人。2000年,她所在的地毯廠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破產改制,企業員工養老、再就業等一大堆問題擺在面前。企業破產后大家該怎么辦?誰心里也沒有底。當時作為企業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馮桂英成了大家伙的主心骨。廠子不能就這樣倒了,馮桂英積極宣傳和動員下崗人員以參股的方式重新組建地毯公司,她也東拼西湊借了15000元入股。在她的帶動下,工人們重振信心,紛紛出資入股,短時間就籌措到40萬元,使地毯廠有了足夠的周轉資金進行改制。由此,具有280多年歷史的阿拉善仿古地毯技藝得以繼續傳承。
“地毯廠改制后,我們以市場為導向,加之相關政策扶持和健康的社會大環境,我們的發展更快了,規模也越大了,我們對傳承傳統技藝越來越有信心。”談起企業改制后的發展馮桂英感慨地說道。
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競爭能力,馮桂英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在新技術應用、繪圖軟件改良、基礎設備優化等方面進行投資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工作室先后對植物染色技術和傳統繪圖工藝進行改良創新,攻克了織毯過程中均染度、色牢度差、過渡色不易融合,特別是掛毯的繪制過程中圖案逼真效果差,配色人員配色難度系數較大等問題。其中,植物染色技術的創新引領了西北地區手工地毯行業的發展,被推廣應用到絨毛等特色產品深加工及民族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的加工生產中。
馮桂英還不斷鉆研創新地毯的織造技藝,廣泛收集民間民族文化圖案,啟發創作思維和靈感,在發揚民族傳統紋樣和民族色彩的基礎上,將各種素材和藝術語言大膽地運用到圖案設計中,設計出巴丹吉林沙漠自然風光、曼德拉巖畫、額濟納旗胡楊林等一批居民喜愛,又具地域特色的地毯圖案。濃郁的民族特色,精湛的織造技藝,精美的地毯圖案,使阿拉善仿古地毯迎來“第二春”。2008年10月,阿拉善仿古地毯制作技藝正式入選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馮桂英被命名為該項目的傳承人。如今,企業生產的手工100——140道仿古地毯、藝術掛毯和200道絲織地毯等系列產品深受國內外市場客戶青睞,遠銷歐美等國家。
馮桂英與阿右旗民族工藝地毯有限責任公司這20多年的經歷,正是改革開放以來阿右旗社會變化和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全區兩會、盟委(擴大)會議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系列舉措,為我們民營企業送來了浩蕩東風,今后,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心無旁騖地做好阿拉善仿古地毯,努力推動阿拉善仿古地毯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談起未來的發展,馮桂英信心滿滿。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