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京蒙對口幫扶合作契機 烏蘭察布市積極承接首都項目打贏脫貧攻堅戰烏蘭察布
新春的草原仍寒風凜冽,但走進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卻是一派火熱的場面,加工車間內一顆顆通過嚴格挑選的土豆經過處理,搖身一變成為了市面上銷售火熱的薯條,即將運抵北京市場,成為首都人民餐桌上的美食。
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是烏蘭察布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轉移項目之一,該項目計劃投資13億元,建設成國內最大的健康休閑食品產業園區。目前,公司投資8億元的二期工程已于去年初開工,預計到2020年底全部投產,可帶動當地馬鈴薯、果蔬、豆類等農產品種植面積10萬余畝,涉及到種植戶8千余戶,為當地提供600個就業崗位。
“以前家里種了15畝地一年也掙不了一萬塊錢,現在一個月就能掙五、六千,這么好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察右前旗平地泉村村民楊利軍是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包裝車間的一名操作工,2017年9月他來到公司打工,不久前還升任了班組長。
近年來,按照“背靠首府、面向首都”的發展定位,烏蘭察布市緊抓京蒙對口幫扶合作的良好機制和平臺,主動承接首都項目,各貧困旗縣在項目的帶動下收到了良好合作成效。
2018年11月27日,化德縣兩戶試點養殖黑水虻的貧困戶養成了首批商品蟲,獲得了當日養蟲收入50元。這也標志著北京市鳴然科技(北京)集團有限公司在化德縣開展的黑水虻養殖扶貧項目獲得成功。
去年,化德縣積極借助京蒙對口幫扶政策的東風,充分考慮當地貧困戶老弱病殘數量占比大、勞動能力較弱的特點,主動與北京東城區對接合作,引進了北京市鳴然科技(北京)集團有限公司黑水虻養殖項目落戶。當年7月,該公司投資200萬元率先在白音特拉鄉白音特拉村建立起約3000平方米的“北京市東城區精準幫扶項目黑水虻養殖中心”。截至目前,項目試運行良好,已有5戶農戶在車間進行試點養殖黑水虻工作并獲得收益。
袁立清是化德縣首批參加黑水虻試點養殖的農戶,主要工作是篩蟲和給水虻幼蟲喂食。“黑水虻挺好養,公司技術人員對我們進行了一個周期的培訓,養蟲的技術很快就掌握了。冬天我們農民也沒有什么其他活干,在車間里養養蟲子不費時也不費事,挺好!”袁立清粗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天的出鮮蟲量計算,每公斤0.5元,平均每天工作5—6個小時就可以收入50—60元。
北京市鳴然科技(北京)集團有限公司經理劉洪亮介紹,為了更好地幫助農戶增收和助力貧困戶脫貧,公司計劃春節后將黑水虻養殖普及到周邊農戶,并對農戶進行免費培訓。同時,由公司免費提供養殖用具、餌料以及優質五日齡小幼蟲,農戶在自家飼養,15天即可實現商品蟲出蟲,再由公司統一收集商品蟲和蟲糞,經過技術處理制作成高檔寵物飼料原料進行出售。今年公司計劃將養殖區面積擴建為4000余平方米,預計可容納50戶村民,全面鋪開后將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
“等到天氣暖和了,周邊村民既能來車間打工,也能在自家養殖黑水虻,到時候能夠帶動的貧困戶就多了。”白音特拉鄉七頃地村黨支部書記王春斌介紹,七頃地村一百多戶村民異地搬遷至白音特拉村,有這樣的扶貧車間,大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有了希望。
像化德縣這樣的項目,我市其他貧困旗縣也積極引進。察右中旗引進中廣核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新能源光伏項目,落實投資1.978億元;察右后旗引進火山犇農牧有限公司肉牛養殖生態基地項目,總投資1億元,預計帶動貧困人口2400余人;商都縣引進健坤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等北京企業6家,落實投資1.4億元;化德縣引進北京雄偉光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5家,落實投資9.7億元,已帶動827名貧困人口脫貧,其中解決就業51人……
據了解,僅2018年我市各貧困旗縣就引進扶貧企業32個,落實投資19.96億元,吸納貧困人口238人就業,并帶動3519名貧困人口脫貧。下一步,我市將繼續緊抓京蒙扶貧協作平臺,出臺系統而完善的招商優惠政策,積極打造北京企業落地投資“洼地”,使當地群眾更多享受到開放發展的紅利。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