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需求“全響應”?!鄂爾多斯這個旗是如何做到的鄂爾多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街道辦事處是地方政府的派出機關,也是離老百姓最近的機關,老百姓有什么訴求,常常找街道幫助解決。可街道辦事處位于城市管理的最末端,很多老百姓的需求,街道辦想辦卻辦不了。怎么辦?
達拉特旗想出了好辦法,那就是把黨建與基層治理結合起來,通過黨建引領,試點推行“3+X”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這個模式怎么運作?能讓街道辦更好發揮作用嗎?街道辦又有什么創新舉措嗎?前不久,本報記者走進了工業街道辦事處,一起探尋究竟。
“全響應”模式 網格員的“新武器”
一座城,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發展特別是城市治理中的一些問題,必須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來解決。”達拉特旗工業街道黨工委書記韓君明說。
直面問題,統籌推進。長期以來,城市管理受困于分工過細無法形成合力的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2018年7月,部門進駐、明確權責、力量下沉、社群共治……作為全旗實行“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先行試點,工業街道“將手術刀伸向自己”的體制機制變革持續深入推進。
現代化城市最明顯的標志之一就是智能化。為此,工業街道做足了功課、用盡了心思。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8月,工業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按照“六步閉環”工作流程,通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組合牌,創新推行“43321”的全面掌握、快速傳達、積極響應、多元參與的“全響應”城市社會治理模式。
尤其是自主開發的一款“綜合信息采集和便民服務”APP,是網格員們的“新武器”。只要點開手機終端APP,網格員的工作清單、任務清單和工作狀態都一目了然,并能將上傳數據自動保存,變成可移動的“日記本”。
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機,蘊藏網格化管理的大能量。
拿出手機,打開“便民服務系統”APP,熟練拍照點擊……在走訪中,工業街道興盛園社區的三級網格專員史曉宇手機不離手。從原先的“坐班”社工到如今的“全科”網格員,史曉宇的改變在于“全響應”城市社會治理模式的應運而生。
“之前遇到棘手問題,不知道找哪個部門,有時奔走協調嗓子快啞了,問題還沒解決。”史曉宇說,網格化服務管理上“網”后,只要動動手指,通過APP直接上報問題,后臺會把問題派發到相關職能部門,由他們處理后再向網格員反饋,形成點對點的快速處置閉環圈。
走進位于興盛園社區二樓的工業街道“全響應”網格聯動指揮調度中心,迎面看到的是一塊碩大的LED顯示屏,3名工作人員正坐在屏幕對面的工作臺前,面對電腦屏幕操作。
大屏幕上不時閃過高空攝像頭隨時攝取的畫面、網格員上報事件及正在處理情況以及各監控點傳來的實時畫面,整個大廳就像一個行軍打仗的指揮中心,緊張有序、運轉協調,隨著鼠標的點擊,工業街道轄區發生的各種問題在這里進行儲存、分析、研判、派單、處理。
中心工作人員陳麗平打開了召北社區便民服務系統,一則“永來城西側旱廁有安全隱患”的處理流程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2018年12月24日15:05,第七網格信息員韓笑發現永來城西側旱廁墻體有裂縫,存在安全隱患,遂在現場拍攝實景圖片,通過微信上報三級網格專員劉粉連;15:15,劉粉連進行核實后上報,之后,網格聯動指揮調度中心在線上將此單派送給環衛局;12月25日15:12,平臺綠燈反饋,環衛局簽收認領;12月26日15:18,環衛局已安排處理,并回傳處置后照片;12月27日,劉粉連現場核實后,給予2顆星滿意評價。
陳麗平介紹,“自平臺啟動以來,截至目前,網格員共上報各類事件451件,發現并征集居民訴求436件,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291件。”
“以往,社會治理上的問題,很多是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韓君明深有感觸地說,而今,通過社會治理資源投向的動態分析,實現黨政資源之間“大聯動”,推動社會資源之間“大整合”,形成上下打通信息化、內外打通扁平化、條塊打通一體化的“全響應”社會治理模式。
街道吹哨 部門報到
2018年7月以來,工業街道致力于編一張有力量的網、有保障的網、有效率的網、有溫度的網、有智慧的網,夯實城市管理基礎,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搭建起“地上有格、中間有網、天上有云”的智慧城市運行管理平臺。
“地上有格”即網格平臺,“中間有網”即智慧黨建、綜合信息、社會綜合治理、便民服務平臺網和視頻監控物聯網,“天上有云”即“43321”社會治理“全響應”APP云端。
——強化黨建引領,科學劃格建網,實現治理網格全域覆蓋,形成“把支部建在網格、把黨員沉到網格、把管理服務融入網格”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在工業街道,感受城市管理精細化程度,首先應該見識的就是網格化。什么是“3+X”網格化?“3”就是三級網格,將轄區范圍內街道級劃分為一級網格1個、4個社區各劃分為1個二級網格、按照200戶以上的居民小區和300戶左右的平房區劃分三級網格的原則,共劃分三級網格28個。
“3+X”,即強化黨建引領,實行“網格+政務、警務、環保、市場監管、安全生產……”工作機制,實現全科網絡、精細服務、有效治理。
同時,2名聯系街道的縣級領導、8名包社區的街道科級干部、36名社區工作人員、104名網格信息員、39個職能部門下派86名工作人員與街道5個部門11名工作人員力量全部實名下沉到網格中,將人、地、物、事、組織等基本要素信息和社會治理處置任務的部件類33項、事件類112項責任清單等全部納入工作網格之中,實現定人、定格、定責,推動了多部門數據實時共享,打破 “信息孤島”,團隊協同作戰,自然事半功倍。
——協同參與共治,建立聯動工作機制,實現事件處置“閉環”流轉,形成“多元主體參與、多層協商共謀、多方聯動共推”的共建共享新模式。
作為政府派出機關的街道辦事處,處于基層治理的第一線,但受制于條塊分割,權責利不統一等問題,即便了解和聽到群眾的訴求,卻往往無力解決。
2018年7月份,達拉特旗在試點地區啟動了“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街道吹哨,說到底,吹響的是群眾的訴求,部門報到,說到底,就是政府向群眾報到,這個機制的目的就是要讓黨員干部圍著問題轉、圍著群眾轉,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
為什么街道一吹哨,各部門就過來報到?在研究解決問題過程中,街道又為什么這么有底氣呢?
“黨建引領‘街道吹哨、部門報到’,說白了就是給街道賦權,一個很重要的權力就是對部門的考核權,讓資源下沉,做強做實基層,有權管事,有人干事,有錢做事,著力解決群眾身邊那些自己解決不了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韓君明介紹,網格化管理整合了街道、社區和職能部門的各自優勢,打破了部門之間的隔閡,把城市管理與基層社會治理有機結合起來,一改以往城市管理部門“九龍治水”“各管一攤”的狀態,形成了齊抓共管、緊密配合的局面。
——統籌力量資源,搭建網格化平臺,實現治理手段一體聯動,形成“多網合一、條塊聯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要素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
智能化信息平臺是網格化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工業街道通過整合聯動各部門的信息應用系統,開發建設了社會治理網格化聯動指揮調度平臺,建立了“43321”社會治理“全響應”網格聯動指揮調度中心、分析研判中心,建成了全旗首家高空視頻監控平臺,接入轄區視頻監控信號309路,形成立體式“空中網格”監控體系。
“全響應”中心利用數據處理系統,把職能部門、民生服務企事業單位和機構,協同聯通成一個龐大的“云端”,面向居民提供多功能、多樣化的“云服務”。平臺分為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商業服務三大模塊,涵蓋了民生、社區、生活、政務、環保等多個領域。
“過去,轄區內有一個賣羊頭的老商戶,總是在街邊燙羊頭,煙熏火燎,周邊居民反映強烈。協調有關執法人員幾次到場整治,老人和我們玩起了‘打游擊’,5個戴大檐帽的竟然管不住一個燙羊頭的。”興盛園社區黨支部書記、二級網格長王波笑著介紹,“空中網格”的建立,實時監控、隨時查處,老人最終服了氣,說“你們比天兵天將還厲害,咋能算準我要燙羊頭”。
排憂解難 百姓“點贊”
興盛園社區轄區內的郵電小區是一個有20年之久的老舊小區。小區內居住的大多是60歲以上老人和外來租房戶,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是他們的主要出行工具。
2017年夏天,一場意外大火燒了小區的600多平米公共停車場頂棚,不僅讓這些車輛整日暴曬雨淋,更讓老人們失去了乘涼休憩、打牌娛樂的庇護之所。
69歲的竇秀英是小區自治物業管理委員會負責人,也是一位熱心腸的老人,多次組織居民集資修繕車棚,但因收不起費用而作罷。
“去年8月份,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情況反映給了社區網格員武曉梅。沒想到,第二天街道、社區就派人來了解情況。”竇秀英高興地說,在社區的支持下,我們又自籌了一部分,當年9月完成了停車場的維修,并安裝了監控,還給我們把炭房改造成老年活動室,做夢也沒想到兩件事一塊兒給解決了。
說起這件事,竇秀英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她告訴記者,多虧街道、社區的干部們出面幫忙。她不停地感慨,現在的干部為居民排憂解難真的很給力。
“社區治理不僅要讓居民共享,還要引導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和治理中來,服務居民,同時更依靠居民。”韓君明說,切實做到把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發現在基層、處理在基層,初步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的社會治理新局面。
石化社區位于工業街道最北端,轄區共有集中平房居民區3處,均為老舊城區,巷道破舊不堪、坑洼不平,出行、排水和路兩側環境衛生問題尤為突出,其中兩處被劃入棚戶區改造區域。
50歲的杜飛在欣豐面粉廠平房區住了已有15年光景,他家所在的位置沒有被列入改造區域,因為道路年久失修,一下雨便成了臭水溝。出行難的問題,曾經一直困擾著他們一家以及小巷里20來戶街坊鄰居。
為解決居民區出水、出路難問題,石化社區多次牽頭與居民商討修路問題,但因修路資金龐大而無法達成共識。2018年7月上旬,社區黨支部向工業街道黨工委提出了申請。
2018年7月16日,巷道硬化工作出現轉機,街道爭取到旗住建局撥付專項資金20.7萬元。
7月18日,石化社區召開“網格化+居民自治”聯合會議,制定欣豐面粉廠平房區巷道硬化方案,擬定超出撥予資金的部分由居民自籌,商討巷道硬化工程居民自籌部分需出資的居民戶數、每戶出資金額及其他相關問題,并達成共識。
8月7日,2957平米巷道硬化項目全面完工。
“這可是為老百姓辦了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實事、大好事,我們發自肺腑的感謝。”杜飛舉雙手贊道。
“‘全響應’模式推行以來,居民思想開始發生較大的轉變,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泥濘難行多年的道路協商出資硬化、主動投勞配合城網改造等等,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的現象。”石化社區黨支部書記、二級網格長趙永峰介紹。
韓君明說,在基層工作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城市的核心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城市的熱度、溫度來源于城市的全面發展和百姓情懷,這好比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共同激發城市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我們探索實施“全響應”城市治理新模式,通過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城市的溫度和熱度,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鏈接:
“43321”,即整合智慧黨建平臺網、綜合信息平臺網、社會綜合治理平臺網、便民服務平臺網4網合一到網格化聯動指揮調度平臺,厘清了黨建責任清單、綜合治理責任清單、便民服務責任清單3份清單,建立工作機制、考核機制、監督機制3項機制,設置了AB崗全科社區、全科專職網格員2個全科,構建起采集上報、核實立案、指揮派遣、處理反饋、核查結案、考核評價1個“六步閉環”工作流程。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