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區2018年醫療衛生工作綜述巴彥淖爾
兒童健康體檢
健康知識講座
健康咨詢
上門送藥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醫療衛生事業改革是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是人民群眾健康的守門人。2018年,臨河區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放管服”改革……群眾切身感受到基層就醫環境得到改善,各項醫改紅利讓老百姓獲得“穩穩的幸福”。 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改善群眾就醫環境 2018年,臨河區全面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著力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環境。去年,臨河區人民醫院加入了全市醫聯體和自治區人民醫院醫聯體,并與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疾病和泌尿科建立了專科聯盟,加入了內蒙古中醫院肛腸聯盟;同時,該院牽頭與基層28所醫療機構建立了區域醫共體,成立了醫共體理事會;臨河區婦幼保健院加入了自治區醫院及內蒙古婦幼保健院聯盟,并聯合全市22家助產機構組建了婦產科、新生兒科專科聯盟和婦幼健康共同體,方便了群眾就醫,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 近年來,臨河區先后對丹達、白腦包、城關、黃羊、新華、小召等地的6所鄉鎮衛生院,匯豐、車站、北環、團結、先鋒等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新建或改擴建。臨河人民醫院整體搬遷改造工程進展順利,總投資約2.7億元。加快醫療設備更新換代,人民醫院配置了先進的雙源螺旋CT、婦幼保健院配備了腹腔鏡等大型醫療設備;爭取到全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區域衛生發展和精準扶貧項目,為22所一級醫療機構和177所村衛生室資助醫療設備112臺(件)價值2066.596萬元;開通遠程診療信息系統和計劃免疫數字化管理系統,基層軟硬件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體系建設 提高醫保保障水平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標擴面。2018年,臨河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55元,服務項目增加到14大類,全區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55.29萬人,建檔率99.8%。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管理質量明顯提高;探索實施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購買第三方服務試點,將全區2492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委托專業精神病防治機構進行管理;累計完成家庭醫生簽約30萬人,重點人群簽約14萬人,全區戶籍人口簽約服務率達54%,重點人群簽約服務率達73.5%,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簽約2292人,簽約率100%。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持續加強。先后開展了全國腫瘤登記等6個國家和自治區級疾病防控項目,其中全國腫瘤登記和慢性病營養監測兩個項目獲國家進步獎;婦幼健康工作扎實推進,先后實施了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7個國家重大婦幼公共衛生項目,各項工作任務均圓滿完成;全面落實兩孩政策,生育服務登記實現了網上即時辦理;“放管服”改革穩步實施,臨河區衛計局機關承擔的全部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職責集中到機關內設股室醫政股,其他內設股室不再承擔相關職責等;衛生應急能力大幅提升,在人民醫院、疾控中心分別設立了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先后在新華、狼山衛生院建成2個急救點,并接入全市120急救網絡,實現了“城區15分鐘、農村半小時”衛生應急救治服務圈,基層衛生應急快速反應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 強化醫療服務 提升群眾滿意度 加強醫療機構管理,開展優質服務。2018年,臨河區加強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力度,二級醫院抗菌藥物種類控制在35種以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為60%、門診20%,處方合格率達到98%以上;開展了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醫療設備、醫療技術和重點環節院感管理工作專項檢查;繼續實施人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對口支援,深入開展“三好一滿意”和“醫院質量管理年”等活動;舉辦了中國首個醫師節人民好醫師評選活動,臨河區9人被評為“內蒙古人民好醫師”、9人被評為“巴彥淖爾人民好醫師”,60人被評為“臨河人民好醫生”,醫療行業形象得到重塑,群眾和社會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大力推進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公辦醫療機構全部設置了中醫科,20所民營醫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設立中醫診所142個,114所村衛生室可以開展中醫藥服務;全面推開中醫藥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陸續在基層的20所醫療機構開展“中醫館”建設,使基層醫療機構普遍能夠開展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等至少6種以上的中醫適宜技術;爭取到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中醫適宜技術服務免費援助項目,為基層包括村衛生室在內的205個醫療機構,捐贈中醫適宜技術服務包205個、腦疏通治療儀205臺,共計615萬元,有效提升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