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后:“科技小院”助推農業全域綠色發展巴彥淖爾
農業專家指導農戶種植
農產品檢測
“喂,是李博士嗎?麻煩您趕緊過來幫我看看棚里的西紅柿,為啥葉片很綠,但是長得有點慢,這是怎么回事?”
“那你最近鈣肥施了多少,鈣肥施的時候有沒有含硫酸鉀和磷酸鉀……”
日前,筆者在陜壩鎮春光村見到村民張永勝時,他正著急地聯系“科技小院”農業專家李貝博士,想讓她幫忙指點指點、看看西紅柿長勢情況,畢竟張永勝是第一年種大棚,沒什么經驗。
張永勝的溫室大棚是去年秋天建成的,今年1月13日移植了4300株西紅柿苗,每株預計產值在24斤左右,2畝大棚的產值近10多萬斤,而且全部按照每斤2元簽下了訂單。銷售不愁,田間管理就成了張永勝最關心和關注的事情,用他的話說,他照顧這些西紅柿苗就像照顧剛出生的娃娃一般,小心翼翼、愛護有加。
“剛才和農戶交流,又查看了西紅柿長勢情況后,我們發現農戶施肥存在肥量過大、施肥產品不清楚不明白等一些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植物營養學專業博士生李貝說,“當前,有的農戶在化肥使用量和使用方式上比較落后,所以我們覺得今后在肥料管理方面要加強一些研究,進一步優化施肥結構。”
為了更好地幫助農民朋友科學種好田,輕松管理,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李貝專門采摘了幾片西紅柿葉子,到杭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做了農產品快速檢測實驗,主要測的是有機磷和氨基鉀,看一下葉片上的農藥殘留量。李貝說:“根據我們前期調研了解到,杭后現在農產品品種比較單一,所以我們想推廣一些新的品種,做一些品種篩選實驗,更好地為杭后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作出貢獻。”
“去年,杭后結合扶貧項目引進了內蒙古鮮農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并在春光村建設了高科技設施農業產業扶貧孵化園。該園區占地面積1200畝,工程分兩期進行,一期工程占地面積600畝,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87棟,配套15平方米的緩沖房。同時建設3000平方米的蔬菜分揀、包裝、配送、倉儲車間和保險庫。”陜壩鎮黨委副書記田有鳳說,“園區建成后,將間接帶動春光村500多棟溫室大棚增產增收,可接收150名貧困剩余勞動力在企業務工,人均年工資收入在1.8萬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園區建成后春光村將成為集綠色蔬菜供應生產基地、產業扶貧脫貧致富科技孵化園區和科普體驗休閑觀光區為一體的融合發展綜合體。”
據了解,杭后6個“科技小院”的建成為政府管理部門、園區和農技推廣等服務組織共同參與農業發展構建了一個平臺,將多方的力量和資源進行有效整合, 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同時,“科技小院”充分發揮聯系科研人員和農民的橋梁紐帶作用,為科技示范園區、田園綜合體、扶貧產業園等培養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為杭后全面實現全域綠色高質量增產增效提供了理論、技術支持。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