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產業扶貧 增強“造血”功能阿拉善盟
“你看,這就是‘阿杜’肉羊,個大毛白,3年來,這10只羊已經給我家掙了3600元。”萬發英看著羊圈里一只只體型修長、膘肥體壯的肉羊,臉上露出喜色。
55歲的萬發英是阿左旗巴潤別立鎮孟根塔拉嘎查的農民。以前,他家的經濟來源全靠家里種的12畝地,但因為自己身體不大好,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夫妻二人每年的藥費就得七八千元,加之兒子上大學,長期以來,家里只能靠低保和借貸生活。相關部門在了解情況后,他家被核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讓像萬發英一樣的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阿左旗按照“基地+企業+貧困戶”的運行模式,探索“以物入股,按股分紅”的資產收益扶貧模式,重點依托“阿杜”肉羊產業對全旗1904戶貧困家庭進行扶持,每個貧困戶一次性入股10只“阿杜”肉羊基礎母羊(扶貧資金0.9萬元、政府補貼0.5萬元),三年內每年每戶分紅1200元,10只基礎母羊仍歸貧困戶所有。“現在合同到期了,這10只‘阿杜’肉羊我打算自己來飼養,讓羊群的規模逐漸壯大。兒子大學畢業也找到了工作,我們最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萬發英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去年以來,我盟各地按照《阿拉善盟脫貧攻堅2018-2020年行動方案》要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堅持因地制宜落實產業發展措施,為貧困群眾開辟了新的產業增收渠道。依托扶貧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貧困戶發展有機農業、高端畜牧業、特色沙產業、精品林果業、休閑農牧業等特色產業,有力推進了“阿杜肉羊”“沙漠之神駝奶”“孟根羊肉”“鎖陽豬”以及無公害有機蔬菜等原產地特色品牌打造進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盟按照貧困人口意愿確定產業,通過資產收益、扶貧龍頭帶動、合作社入股、貧困戶自主創業等形式,扶持發展農牧業五大特色產業,進一步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和發展后勁。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重點以入股龍頭企業實現資產分紅收益的形式進行扶貧;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扶貧產業項目直接到戶的方式進行扶貧。先后探索實施了“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貧困戶”“合作社+嘎查+貧困戶”“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沙產業+基地+貧困戶”“采摘園+扶貧資金+貧困戶”“特色牧業+嘎查+貧困戶”等資產收益模式,保障貧困戶實現增收。2018年,阿左旗、阿右旗2個自治區級貧困旗實現脫貧摘帽,正常脫貧2377戶5325人,其中56戶137人納入產業扶貧。
此外,我盟堅持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編制了盟、旗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十三五”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及農牧業產業扶貧三年行動方案,出臺了推進農村牧區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化發展“1+6”配套政策措施,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精準扶持貧困地區、貧困農牧民發展特色產業,全力打造10個盟級鄉村振興示范點和4個自治區級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計劃到2020年,每個旗區因地制宜發展2種優勢特色產業,有條件的嘎查村建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基地,每個貧困嘎查村培養3~5名創業致富帶頭人,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人口掌握1~2項實用技術,新型經營主體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比例達到90%以上,帶貧減貧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實現對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持全覆蓋。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