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明力量建設美麗臨河巴彥淖爾
免費理發
義診
走在臨河街頭,你會發現,大街小巷變得干凈整潔了,禮讓行人成為新風。近年來,臨河區創新宣傳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群眾生活,引導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努力營造人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濃厚氛圍。一朵朵和諧美麗的城市文明之花正在臨河綻放。
以“誠實守信、信譽經商”為宗旨的蘇巧云,承載事業夢,不忘公益行,深得消費者信賴;敖其爾夫婦30多年來立足平凡崗位,自掏腰包幫助困難孩子讀書,積極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把愛心和溫暖送給最需要的人,讓人動容;27年間,從線路維護工到抄表工,再到營業站長,吳建國成為客戶眼中的“知心人”,在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進程中書寫奉獻人生……2018年以來,臨河區道德模范引領作用更加突出,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廣泛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扎實推進,這些,都在展示著城市精神文明的新形象。
榜樣人物 激發道德力量
李鳳玲出生在臨河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3歲那年因一次感冒高燒患上小兒麻痹癥并留下終生殘疾,但她沒有向命運投降,經過努力,開辦了一家印刷廠,在做好事業的同時,不忘服務社會。她的印刷廠先后安置就業人員幾百人次,并對貧困學生進行無償資助、救助殘疾家庭;同時她還成立了鳳平黨支部文藝隊,定期走進社區、敬老院等地開展義務演出……
2018年以來,通過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推薦,臨河區有4人被評為第四屆巴彥淖爾市道德模范,3人榮獲第四屆巴彥淖爾市道德模范提名獎;10人入選“巴彥淖爾好人榜”,3人入選“內蒙古好人榜”,1人入選“中國好人榜”。這些榜樣人物,激發了道德力量,更彰顯了城市文明的底色。
鄉風文明 助推鄉村振興
2018年,臨河區以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目標,在各鄉鎮、農場重點開展思想道德提升、陳規陋習整治、鄉村環境治理、文明創建帶動、典型示范引領、農村文化惠民“六大行動”,通過實地督查調研各鄉鎮、農場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情況,遴選出20個行政村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示范點,以點帶面,倡導新風尚。
“百佳十星級文明戶”和“百佳文明農民”等評選活動更是在鄉村掀起趕超新風。家住曙光鄉永強村一組的楊麗是村里有名的“精巴媳婦”,鄰居媳婦看到楊麗經常獲“精巴媳婦”的表彰有了很大的觸動,她和楊麗是同齡人,楊麗能領獎,自己為什么就不行,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向楊麗學習,力爭評上“精巴媳婦”。這些都在為臨河區積極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新農民和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春風化雨 浸潤祖國花朵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為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臨河區陸續開展了“漢學經典”課堂、中華經典誦讀、小小烏蘭牧騎等活動。2018年清明節期間,全區中小學生會登錄內蒙古文明網清明“網上祭英烈”專題頁面,為烈士獻花留言;國慶節期間,各中小學校學生登錄內蒙古文明網專題頁面,在網上向國旗敬禮并簽名寄語,抒發愛國心聲。
此外,全區中小學校還陸續組織開展了“新時代好少年”推選及學習宣傳活動,在第二屆市級文明校園評選活動中,臨河區第二中學、臨河區隆勝學校等10所學校通過了文明校園驗收,并在“黃河金岸·魅力臨河”微信公眾平臺進行了公示。
志愿服務 讓城市更有溫度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臨河區許多地方,志愿服務變為常態化,各鄉鎮(農場)、辦事處在轄區廣泛開展了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免費醫療服務、幫扶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活動;各學校廣泛開展學雷鋒主題團隊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黃河志愿者協會為全市不同學校的近5000多名貧困學生解決了助學金、圖書及心理等問題。
通過認真開展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評選推薦活動,臨河區交警大隊民警裴元雄被評為市級崗位學雷鋒標兵,金川社區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學雷鋒活動示范點,黃河志愿者協會被評為全國志愿服務百佳志愿服務組織。
近年來,臨河區深入推進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經復查確認保留的文明單位標兵4個、文明單位11個、文明小區1個、文明社區4個、文明示范窗口1個,同時對25個新申報的臨河區級文明單位進行初驗。
文明,是城市進步的標志,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從一個人到一座城,文明的種子深入人心,只要每個臨河人共同努力,文明之花就會處處綻放,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會不斷提升。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