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錦后旗推進烏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作綜述巴彥淖爾
污水處理設備
水源保護地
2018年以來,杭錦后旗按照全市面源污染治理總體要求,全區域綠色發展、全過程綠色管控、全產業綠色生產,高標準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五區”同建,切實落實烏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各項措施,助力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推行“四控一改” 治理面源污染
去年,杭錦后旗投資1.19億元,完成8.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各類水利工程;推廣井黃雙灌與黃河水二次澄清水肥一體化技術1.3萬畝,推進了控水降耗;建成固體配肥站、液體加肥站10個,應用土地確權大數據,建立BB肥數據平臺,源頭推廣配方肥55萬畝,化肥用量減少20%,利用率提高10%,推進了控肥增效;整旗制推行農藥購買實名制,張貼使用專用回收處理標識,建立農藥統一采買機制,實行“誰銷售、誰收集、誰轉運”,蜜蜂授粉、綠色防控、統防統治融合技術覆蓋率達到85%,推進了控藥減害;在玉米、經濟作物上推廣不覆膜、一膜兩用、適時揭膜等技術,玉米后茬免耕種植向日葵面積達到20萬畝,0.01毫米厚地膜使用面積達到42萬畝,依托亨潤節水灌溉有限公司、月陽合作社年回收利用廢舊農膜及滴灌帶2600噸,生產果蔬轉運筐60萬個、滴灌管帶1.44億米,推進了控膜提效;在中科院南土所技術支撐下,改鹽治堿,采用“五位一體”技術改良中輕度鹽堿地11萬畝;整合農綜開發、土地治理、千億斤糧食等項目,采取工程措施改良中重度鹽堿地9.3萬畝;采用“暗管排鹽”技術改造重度鹽堿地0.4萬畝,推進了改鹽增草(飼)工程。全旗共建成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核心區1個,各具特色的田園綜合體6個,綠色生產高效示范園區16個,“一區一體一園”建設面積38.5萬畝。通過“四控一改”,杭錦后旗面源污染達到有效治理。
加大投資 推進生態循環發展
為推進生態循環發展,去年,杭錦后旗投資1.01億元,建設錦泰源日處理200噸糞污循環利用項目;投資1.2億元,建成力景華榮年30萬噸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及有機肥生產項目;投資2.77億元,建成杭龍生物質熱電秸稈資源化利用項目;投資7900萬元,實施奶牛大縣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實現全旗所有奶牛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全旗210萬噸畜禽糞污和120萬噸農作物秸稈及農林廢棄物全部消納,推動了上聯養殖、下聯生產、中聯能源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推進環境治理 助力鄉村振興
去年以來,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杭錦后旗實施了陜壩鎮中南渠村、春光村,頭道橋鎮民建村、聯豐村,二道橋鎮永豐村等10個鎮(農場)的14個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工程;投資3412萬元,建成頭道橋鎮、三道橋鎮、蒙海鎮污水處理廠;投資330萬元,完成農村改廁1680戶;投資1600萬元,購置壓縮垃圾車3輛,清運小車1194輛,發放垃圾桶2200個,垃圾集裝箱132個,建成高標準垃圾轉運站10個,垃圾焚燒爐3個,垃圾池1885個,大力推廣“一村八化”“微治理”等長效管理模式,農村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完善了河湖及河湖長名錄,將過集鎮斗農級渠溝及全旗大小湖泊海子全部納入河湖長制管理,推進了各級河湖渠溝水清、岸綠、景美。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