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心中的那片“海” ——巴彥淖爾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徒步環烏梁素海采訪活動紀行(三)巴彥淖爾
近距離感受
鳥的天堂
采訪漁場職工
候鳥歸來
檢測水質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 北國三月的風,送來了春的消息,也送來了黨中央、自治區黨委的關懷。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抓好內蒙古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的生態綜合治理,對癥下藥,切實抓好落實。” 2019年3月19日至20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紀恒深入我市宣講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調研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他說,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烏梁素海生態綜合治理,我們要精心實施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國家試點工程,點源、面源、內源治理一起發力、持續用力,促進湖區水質整體好轉。 中央、自治區高度重視烏梁素海生態綜合治理工作,為烏梁素海生態綜合治理帶來了新的機遇——
烏梁素海,叫海,卻不是海。準確地說,她是地質運動、黃河改道和河套水利開發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河跡湖。 許多巴彥淖爾人和來過這里的人的記憶,都與她有關。 “浩瀚紅柳海,水明蘆葦青;魚歡掀銀浪,鳥悅忘返程”。多年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參觀烏梁素海后欣然賦詩。葦青水明,鳥翔魚躍,詩中所描繪的景象,讓許多人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當然,人們十分關心的還有烏梁素海的生態綜合治理問題。現在的烏梁素海什么樣?未來的烏梁素海還會是許多人心中曾經的那片“海”嗎?從3月18日開始,“巴彥淖爾日報社踐行‘四力’全媒體記者行動”采訪組一行12人深入烏梁素海進行實地采訪,探尋答案。 昔日退水渠 今天生態河 3月20日,記者在烏梁素海出口處(烏毛計閘)看到,一渠清水正緩緩向南流動。順著渠水一路向南,只見成群的水鳥在水中游來游去。渠道兩岸襯砌后既堅固又美觀,再加上一排排樹木,美不勝收。 同行的總排干五所所長王剛邊走邊向記者介紹說:“這條渠我們叫總排干出口段,長24公里,寬50米。是烏梁素海向黃河排水的唯一通道,雖然不長,但因為有了它,河套灌區才形成了有灌有排的配套體系,讓黃河水可以進得來、蓄得住、排得出,從而構成一個流動的循環生態系統。每年這段河道最先開河,有大量候鳥在此停歇,大的、小的,種類很多。” 然而,這樣一條景色優美的生態河,卻曾被人叫做退水渠。特別是穿烏拉山鎮而過的一段,讓居民頭痛不已。烏梁素海是全市農田退水、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唯一的承泄渠道,接納了河套地區90%以上的農田排水。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烏梁素海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經過自然凈化后排出來的水仍然不好。“我們家就離這條渠不遠,十幾年前水可沒有這么好,夏天我們都不敢開窗戶,老百姓都叫它退水渠。這幾年好了,水也清了,臭味也沒有了。每天早上我們都在這里遛彎兒,鍛煉身體,那邊廣場上還有跳舞的,現在我們都叫它景觀河,你看這兩岸的樹也很多,沿渠這條濱河大道還有我鋪的磚呢。”正在河邊鍛煉身體的烏拉山鎮居民王大爺笑著跟記者說。 沿渠再往前走,看到有一些人在渠邊騎行,還有一些人在釣魚。記者隨機進行了走訪,烏拉山鎮居民小鄔是個垂釣愛好者,他告訴記者,“我在這邊釣魚有五六年時間了,這邊風景好,魚也多,有時候還能釣上一斤多重的鯉魚呢。” 水清了,環境好了,這是采訪烏拉山鎮居民時聽到最多的話。記者看到,離渠不遠有一些住宅小區正在建設,居民們自豪地說:“我們這都是江景房呢!” 告別烏拉山鎮,繼續南行,離黃河入河口11公里處是這條渠上最后一座人工建筑——擋黃閘,也是總排干出口泵站所在地。當黃河水位高于總排干出口水位時,擋黃閘就會啟動,阻止黃河水倒灌,同時排水量60立方米/秒的兩個泵站也將啟動,用機械的力量將總排干的水排出,確保我市境內河溝防汛安全。 一路上,記者沒有看到任何排污口。王剛說,現在所有的工業、城鎮生活污水都必須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回用或者達標排放,不允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 在入河口,記者看到,一渠清水緩緩注入黃河主河道,翻騰著白色的小浪花歡快地向東流去。 問渠那得清如許?告別東去的黃河,記者逆流而上,開始了下一步探尋。 空“海”不見人 但聞鳥語響 與熱鬧的總排干出口段相比,空曠無垠的烏梁素海顯得靜謐而安詳。湖面上的冰層還未完全消融。天鵝、灰雁等候鳥已經陸續歸來,在一片片先化開的水面上悠閑地游來游去,筑巢、覓食、繁衍下一代,歡快的叫聲此起彼伏。金黃色的蘆葦、白色的浮冰、鏡子般的水面與各種聒噪的鳥兒構成了一幅悠然的“塞外早春圖”。 據烏梁素海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馬海明介紹,目前烏梁素海湖區有各種鳥類265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鳥類7種,二類保護鳥類38種,包括1200多只疣鼻天鵝),總數達到600余萬只。為了保護好野生鳥類,保護區依據《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自治區級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條例》開展了一系列專項行動,為野生鳥類在這里遷徙、繁殖創造安全的環境。 樂享春天的不僅僅是鳥兒,還有生活在水中的魚兒。這段時間,蟄伏了一冬的鯉魚、草魚、鯽魚等20多種魚又喝到了新鮮的黃河水。 鳥類、魚類等許多水生物種在這里安然生存和繁衍,并隨退水進入黃河,成為保持黃河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種源庫”。 草木萌發,鳥翔魚躍,烏梁素海的又一個春天,來了! “海”畔說過往 三“好”論現狀 3月18日,烏梁素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里,采訪組與烏梁素海管理處的負責同志、公司管理層及退休老干部等進行了座談。 退休老場長李愛民首先發言,介紹了烏梁素海五十多年來的發展變遷。談到近年來烏梁素海的生態狀況,他說了三個字:好多了。 “好”在哪里? 漁場職工們感覺最明顯的就是水清了、魚多了、鳥多了。水質監測數據顯示,2015 年烏梁素海水質歷史性地由劣五類轉變為總體五類。2018年7月至12月,烏梁素海出口處(烏毛計閘)水質由上年同期的五類(和劣五類)變為四類,并且營養化程度趨于穩定。 “好”來自哪里? 烏梁素海管理處副處長包巍接著進行了詳細介紹。市委、政府高度重視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將其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地區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2009 年以來,我市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目前2016 年《烏梁素海綜合治理規劃》中的項目已累計實施 37 項,完成投資 32 億元,通過“生態補水,控源減污,修復治理,資源利用,持續發展”的治理模式,烏梁素海水質逐步好轉,湖體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好”在怎樣延續? 按照市委、政府要求,2018年河灌總局成立了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生態治理工作。目前,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1+8”規劃中的3個規劃已經完成,剩余6個規劃完成初稿待評審。委托中國環科院開展了面積1.2萬平方米的湖區底泥原位修復試驗研究,用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鏈優化技術改善底泥環境,目前試驗區內與試驗區外水質已有大幅度改善。建立臺賬,倒排工期,強力推進烏梁素海流域生態補水、烏梁素海海堤綜合整治、烏梁素海流域濕地生物過渡帶建設、烏梁素海流域排干溝疏浚清淤及旁側多塘凈化等生態治理工程。截至3月18日,烏梁素海流域生態補水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3243萬元,目前各項工程正在緊張有序進行。 回憶一幕幕美景,列舉一串串數字,解析一項項措施,提出一條條建議……座談會上,大家樸素簡潔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烏梁素海的熱愛與關切,大家有一個共識:烏梁素海一定會越來越好。 齊心同所愿 盛景誠可期 這個春天,烏梁素海來了很多訪客。 3月19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紀恒來到河套灌區排水咽喉工程紅圪卜排水站,實地查看總排干為烏梁素海生態補水情況,詳細了解烏梁素海綜合治理的措施和成效。在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核心區,他深入調研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及控肥、控藥、控水、控膜等情況。他說,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烏梁素海生態綜合治理,我們要精心實施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國家試點工程,點源、面源、內源治理一起發力、持續用力,促進湖區水質整體好轉。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提出了一個關于恢復黃河故道,利用總排干溝引水,改善烏梁素海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的提案,希望盡可能為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一個思路,以供相關部門調研論證,同時也希望烏梁素海流域的綜合治理能夠改善烏拉特前旗百姓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態,引起了廣泛關注。 近年來,市委、政府高度重視烏梁素海生態綜合治理,制定了《烏梁素海綜合治理規劃》,出臺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主要領導多次召開會議、實地調研,部署推進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工作。 2019年1月11日,市委四屆六次全會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持續用力,加大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力度,切實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補起來。堅持系統謀劃,綜合施策,全力抓好烏梁素海水生態治理、烏蘭布和沙漠治理、烏拉山生態修復等工程,切實把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統籌起來。在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與綠色產業發展基金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市委書記常志剛指出,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是徹底解決烏梁素海生態隱患問題,推動全流域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常志剛深入烏拉特前旗調研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工作時強調: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工作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我市全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奮斗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019年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巴彥淖爾市市長張曉兵在接受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采訪時說,要系統性綜合治理烏梁素海的生態環境,湖內的問題,功夫要下在湖外。張曉兵調研烏梁素海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時強調,烏梁素海是我市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經過近幾年的治理,水質整體好轉。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烏梁素海綜合治理,探索走出一條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新路子。 …… 如今,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已經成為巴彥淖爾全市上下的共識。治理烏梁素海不再是幾個部門和地區的事,而成為全市上下共同的責任。 去年,我市在國家和自治區的支持下申報成功了國家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系統修復項目,今年我們要全力把這個項目實施好,抓出成效。 去年,我市通過實施控膜、控肥、控水、控藥的“四控”行動,農藥和化肥實現雙雙負增長。今年,全市將投入1.7億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內源污染治理。 下一步,每回收農民一公斤農藥廢棄包裝物,就給獎勵7元;全市范圍內規劃建設100個測土配肥站,每個站補貼10到20萬元;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堆肥漚肥等傳統辦法;進一步加大中水回用力度……一場全流域共同治理的行動正在全面展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黨中央、自治區黨委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下,在全市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葦青水明、鳥翔魚躍的盛景一定會再現烏梁素海!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