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斯琴高娃:把失傳的手藝撿回來通遼
從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到帶領婦女共同致富,入駐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那達慕風情園的通遼市豁爾沁蒙古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斯琴高娃,在創業致富的同時,將科爾沁傳統民族服飾文化做大做精,影響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之中。
每接一筆訂單,田斯琴高娃都要到車間檢查指導,沒有一絲馬虎,即使像王艷霞那樣的成手也不例外。王艷霞在田斯琴高娃的公司上班已經 6 年了,和別的公司不同,在這里上班,時間可以自己掌握,每學期孩子開學后,王艷霞才正式上班。6 年來,她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干,離不開田斯琴高娃的培養和照顧。
王艷霞說“: 孩子上幼兒園每天必須接送,以前在別的公司打工,時間上受限制,為此很苦惱。到這后,隨時都可以去接孩子,接完再回來,特別人性化。”
田斯琴高娃的二十多名員工中,像王艷霞這樣的女工就有十多名,免費培訓上崗、提供午餐補助、接送孩子時間自主,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讓這些苦于就業無門的下崗人員、陪讀母親有了就業門路
。員工王桂蘭說:“老板對我們特別好,比如說哪個工人缺錢了,只要跟她開口,她都毫不猶豫地解囊相助。衣服做壞了,也不會訓斥,而是手把手教會。她是豁出自己吃虧也不為難工人的人。”
為方便家里有孩子的職工,公司專門在地下室開辟了一處學習娛樂場所,每年寒暑假期間,孩子們都可以過來,家長可以安心工作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也豐富起來了。
田斯琴高娃 1989 年開始從事流行服裝行業,近幾年,隨著我市文化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文化特色游催生的民族服飾產業逐漸升溫,加上田斯琴高娃的媽媽本身就是蒙古族手工刺繡高手,從小耳濡目染,讓她萌生了做傳統民族服飾的念頭。她說:“我們做的生活裝、皮夾克已經沒有太大的市場了,不轉行,生存都難了。所以出去看了以后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再說我們骨子里就有蒙元文化,做民族服裝肯定行。”
從 2000 年轉型做民族服飾,田斯琴高娃就堅守誠信經營的信條,無論訂單多少,每一件都精工細作。“按時完成,這是第一。所用布料是什么材質,必須告知顧客,這是第二。不能把仿真絲的說成真絲,也不能把50%的棉麻說成百分之百,只有講究誠信,企業才能走得更遠。”田斯琴高娃說。
生意越做越好,田斯琴高娃開始琢磨讓更多的人學會這門手藝,為此,她多次自費舉辦民族服飾培訓班,積極參與“送技下鄉”“技能扶貧”活動,僅去年一年,就辦了13 個班,培訓學員 700 多名。這些技能型人才,已成為科爾沁民族服飾文化的優秀接班人。
田斯琴高娃說:“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今年我在全市兩會上的提案就是關于民族文化的,希望能有一個配套齊全的傳承基地,能夠拓寬非遺傳承人的發展空間,開啟非遺傳承人培養新模式,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好好發展下去。”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