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1免费观看网站,在线播放黄,老妇女人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在线91,日本a黄色片

水潤烏海城烏海

烏海日報     / / 2019-05-08 06:49

海勃灣甘德爾河,一處干涸無水的河槽,經過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后,華麗轉身,如今碧波綠樹,生機盎然。

69歲的王鳳英帶著孫女在岸邊散步,一泓清水在身旁流過。說起烏海“水”的變化,老人直呼:“想不到,想不到!”

烏海被稱為“烏金之海”,先有煤礦,后有城市,地處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三大沙漠交匯處,年平均降水量為165毫米、蒸發量達到3200毫米,是典型的干旱少雨地區,水資源基礎條件相對較差。潺潺流水,河清岸綠,一直是大漠烏海人的夙愿和夢想。

歷經幾代人的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百姓盼水之夢從藍圖變為現實,“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濱水而居”的生態美景,帶給百姓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規劃先行 繪錦繡藍圖

行走在鳳鳴湖公園,抬頭便是湛藍的天空,低頭可見清澈的湖水,遠望還有巨大的水車矗立水中,讓人有一種身處江南水鄉的錯覺……這是我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把建設生態文明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突出位置,進行了系統戰略部署。市委、市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工作全局,在大局上謀劃,在關鍵處落子,水生態文明建設按下“快進鍵”,綠色發展駛入快車道。

2013年,水利部確定烏海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我市針對水資源指標硬約束與節水求發展問題、河湖水系治理及水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脆弱生態背景條件下的安全屏障不足、多水源多用戶水資源配置格局不合理、生態文明意識及管理制度建設尚薄弱等問題,提出了四大體系的主要任務。

2014年2月,《烏海市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實施方案》通過水利部審查。我市開始按照“黃河為軸、兩翼齊飛”的總體框架,科學構建水生態網絡格局,以烏海湖、龍游灣濕地公園建設為重點,形成“一湖、一地、一網、多點”具有干旱區特色的人水和諧的城市;按照13個工作領域、35項具體內容,重點推進核心區的各項工作及輻射帶動區條件成熟的關鍵工程,構建以黃河為軸心的健康水生態體系、以綠色防護帶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以循環高效為準則的節水防污社會經濟體系、以嚴格管理為核心的水管理水文化制度體系,確定建設任務23項、工程任務25項。

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路上,以流經我市百公里黃河為依托,城市水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烏海的水,逐漸有了名氣。118平方公里烏海湖領銜的城市水生態系統,讓城市“一河、兩環、五帶、多湖、大濕地”的水生態總體布局初步顯現,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濱水而居”的城市格局。

2017年11月23日,水利部、自治區水利廳組成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委員會一致同意,我市以91.2分的得分順利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在自治區率先躋身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之列。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今年,我市將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為百姓繪就清水綠岸。

匠心獨運 打造景觀精品

這幾日,天氣晴好,綠意盎然的鳳凰河沿岸公園游人如織。市民或三三兩兩散步,或聚在一起下棋聊天,盡情享受著春風和煦、鳥語花香的舒適環境。“誰都想不到,烏海在生態上有這么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啥理由不愛這座宜居宜游的城市呢!”4月20日,在鳳凰河3號公園散步的市民楊向格說。

海勃灣鳳凰河水系曾是困擾兩岸居民的“老河槽”,河槽內垃圾堆積,影響了河槽的美觀和泄洪功能,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大“頑疾”。

為徹底改變老河槽的舊面貌,為市民營造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2015年,鳳凰河(北河槽)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啟動實施,治理河道長度約5.1公里。工程主要包括鳳凰河河道治理、鳳凰河南支渠河道治理、濱水生態景觀建設、水污染防治及水質保護、夜景亮化等工程。

現在,近5公里長的鳳凰河由東向西蜿蜒流淌,宛如一條長長的飄帶,將人民公園、烏珠慕公園、青山翰墨園貫穿,形成一條連續的濱水景觀帶,沿岸還新建5處公園綠地,根據地形分布,有的公園以綠居多,有的公園以水為美,中間穿插仿古建筑、涼亭廊架、噴泉水池等景觀設施,配合園林小品,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情。

水悅烏海,詩畫烏海。海勃灣繞城水系、海南恩格爾水系、烏達巴音賽河水系、機場路人工湖景觀帶、50余個大小湖泊……一個個水系工程相繼建設完成,形成了河湖相通、水體相連的美麗環境,景色宜人、水韻盎然,讓百姓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之中。

栽下梧桐樹 引得鳳凰來

4月21日下午,一群一群的鳥兒在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游弋。河暢、湖清、水凈、岸綠、景美,沖淡了都市喧囂,盡顯著人水和諧。幾位拿著相機拍照的攝影愛好者連聲感嘆:“這是大自然的贈與!”

2018年3月中旬,近千只紅嘴鷗飛臨烏海湖覓食嬉戲。原本只在云南滇池和青海湖才能看到的人鳥互動的壯美場景,第一次出現在了烏海湖,一下子驚艷了整個烏海。紅嘴鷗的出現,是對我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肯定。

“紅嘴鷗是‘環保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紅嘴鷗對生態環境和河湖水質的要求很高。它能在遷徙過程中集聚停留下來,說明了烏海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河湖水質越來越好。”市濕地管理局林業高級工程師王云霞說。

近年來,候鳥遷徙駐足我市的數量逐年增多,烏海已成為候鳥遷徙途中的“驛站”。

“春季開始,濕地里的鳥兒就越來越多了。大小天鵝、大雁、蓑羽鶴等候鳥每年在濕地停留的時間和數量都有所增加。2017年,我們監測到40多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在濕地覓食、停駐,這說明我們這里的生態環境已適宜喜好在水質清澈的河流和沼澤覓食的黑鸛,顯示出我們烏海的生態環境這些年確實在好轉。”王云霞自豪地說,“去年12月底,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這可是我市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上又一個豐碑。”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僅百姓從中受益,連動植物都被吸引來了。監測表明,僅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植物種類已由公園成立時資料記載的36科93屬133種增加到47科112屬157種,鳥類數量也由建園時統計的95種逐漸增加至108種。

水繞城轉 城因水活

4月的烏海湖湖水湛藍、波光瀲滟,岸邊的樹木郁郁蔥蔥,人們或是在湖邊慢跑、打太極拳,或是乘船游覽烏海湖,置身船中,被這“水藍、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濱水生態景觀所驚艷。

烏海湖是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截流后形成的118平方公里舒緩水面,實現了烏海由“烏”向“海”的轉變, 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作為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烏海湖的形成為城市的轉型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特別是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重要支撐。去年,烏海提出要全力打造轉型發展示范區,將環烏海湖開發建設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為了吸引世人的目光,烏海相關部門到全國各地推介烏海,與多個省市簽訂了互送游客協議,并借助大型國際國內賽事提升知名度,還在醞釀開通與南方城市的旅游航班。隨著烏海湖景區設施的逐步完善,烏海湖休閑度假旅游區入選了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名單。如今,不僅本地市民時常來休閑,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

“城中擁有如此大面積的湖泊,我從來沒有在其他城市見過,并且與大漠、黃河、城市融為一體,很是讓我震撼。”一位外地游客在游覽了烏海湖后感慨地說。

水繞城轉,城因水活。圍繞烏海湖,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烏海書法廣場、壩址公園……一個個城市建設項目、城市管理和民生社會事業項目的加速推進,為烏海經濟社會發展構筑了新的支點。

在烏海湖旅游的帶動下,近年來,烏海旅游業收入年均增長達到25.8%,且呈現逐年遞增態勢,2017年旅游收入增長更是達到了57%;在文化旅游產業帶動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到41.1%,并且,第一產業實現了與第三產業深度融合。

興水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從天空俯瞰廣袤的烏海大地,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未來的烏海,將借水之靈秀,在持續穩步推進城市建設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記者 張建榮 楊延嶺 趙暉)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閱讀延展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