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土地整治項目有關情況說明要聞
6月29日《瞭望》新華網客戶端發表文章反映通遼市土地整治項目有關問題后,通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啟動情況核實、問題排查等工作。
2004年以來,通遼市累計實施土地整治項目366個,建設規模617.98萬畝,總投資55.32億元。項目實施嚴格履行相關程序:在申報立項方面,2004年—2014年,使用中央資金的項目由自治區國土、財政部門組織專家評審通過后立項,使用自治區資金的項目由市國土、財政部門組織專家評審通過后立項;2015年開始,自治區將立項評審權限下放至盟市,我市按照簡政放權相關要求,將自治區每年下達的建設任務及資金會同財政部門分配下達至旗縣市區,實行備案管理。在組織實施方面,項目施工招標嚴格落實自治區有關規定,2004年—2012年,由項目承擔單位組織施工招標,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派紀檢人員全程監督;2012年6月—2016年11月,項目施工招標全部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的資源交易平臺實施;2016年以后,按照“簡政放權”相關政策,由承擔單位在當地政府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組織招投標。所有項目均嚴格實行法人制、公告制、工程監理制、合同制、審計制,相關部門和機構對工程實施進行全程監督管理。在項目驗收方面,嚴格實行自下而上、分級驗收、行政領導、專家領銜的驗收制度,2004年—2011年,自治區批準實施的項目和使用中央劃轉資金安排的土地整治項目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負責竣工驗收,其他土地整治項目由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竣工驗收;2010—2013年實施的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由自治區重大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竣工驗收;2014年以后實施的項目,由旗縣承擔單位組織初驗合格后,市級組織相關專家進行最終竣工驗收,根據驗收專家簽署意見及項目區鎮村群眾的反饋情況下達驗收批復。在項目管護方面,依據《內蒙古自治區土地整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項目通過驗收后,按照“誰受益、誰管護”原則,項目承擔單位與項目區所在蘇木鄉鎮、嘎查村簽署移交管護合同,管護主體責任全部移交給當地嘎查村。
針對媒體反映問題,通遼市迅速啟動核查工作,市委、市政府于6月29日召開專題會議,責成各旗縣市區對2004年以來實施的農田水利項目逐個進行核實,組織市自然資源局、農牧業局、財政局、水務局、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分系統進行行業自查,市政府成立專項調查組深入有關地區對項目立項、審批、招標、實施、驗收、移交、管護等情況實地調查。
目前,各旗縣市區正在進行全面核查,對已發現的問題組織力量立行立改。同時,已啟動制定后期管護辦法,建立長效機制,進一步壓實責任。
下一步,通遼市將根據調查核實情況強化工作舉措,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管護辦法,壓實屬地嘎查村和使用者的管護責任;對查實存在設施棄用、毀損等問題的,由屬地旗縣市區組織相關部門和專業力量立即搶修;對在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過程中監管不力、責任缺失的,依紀依規嚴肅追責。
通遼市將主動接受各方監督,及時公布調查核實情況,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通遼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責任編輯:曉宇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