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1免费观看网站,在线播放黄,老妇女人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在线91,日本a黄色片

劉曉東的藜麥“真不賴”社會

農民日報 / / 2019-08-02 18:08

近日,一場大雨讓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的土地開始了“呼吸”。走在清水河縣宏河鎮膠泥卯村一望無際的山坡上,總能被眼前千溝萬壑的黃土地所吸引。

村民劉永勝正在地里松土、施肥。他一邊耕種,一邊給記者算著種植藜麥的收益賬:“我家有30多畝地,都是山坡地,過去都種玉米,一畝收入最多也就是500多元。去年,我種了20多畝藜麥,一畝地收入了3000多元,真不懶!”

說起清水河縣的藜麥種植,還要得益于內蒙古優農尚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劉曉東的帶動。

“80后”的劉曉東大學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創業,在養殖肉牛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藜麥。劉曉東立刻查閱資料發現,藜麥被古印加人稱為“糧食之母”,如今更是被譽為“原始天糧”,且NASA(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也將藜麥列為人類未來移民太空空間的理想“太空糧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研究認為,藜麥是唯一一種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并正式推薦藜麥為最適宜人類的完美“全營養食品”。劉曉東被藜麥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深深吸引,產生了種植藜麥的念頭。

心動不如行動,劉曉東在多方考察學習后發現,清水河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藜麥種植。于是,他購進50斤藜麥籽種開始試種。一次次的種植,一次次的失敗,他并沒有氣餒,巨大的經濟損失也沒有壓垮他。堅強執著的劉曉東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砸鍋賣鐵也要種好藜麥,絕對不放棄。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劉曉東在當地種植藜麥成功,當年,他便在膠泥卯村一次性流轉土地近1000畝,進行規模化經營和訂單式生產。

在發展過程中,劉曉東深知“特色農業”是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抓手。于是,他成立了內蒙古優農尚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走出一條規模化、集約化道路,發展生態、特色、品牌農業。

“傳統農產品沒有特色,缺乏競爭力,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緩慢。對種植戶來說,這兩年種藜麥可算種對了,每斤的收購價格是玉米的4倍多。”劉曉東說。

60歲的貧困戶楊貴堂正在自家田間施有機肥,藜麥籽種已經種了進去。見到記者后,他說:“種植藜麥簡單省事,而且全部是機械化作業,收入還不少,前年我家就脫貧了,現在真是享了特色農業的福啊!”

楊貴堂只是在劉曉東帶領下脫貧的一個縮影。劉曉東通過土地流轉補貼、有償聘用勞動、簽訂購銷合同等方式,帶領周邊農戶種植藜麥,先后帶動當地一大批農戶致富增收。

同樣,藜麥的種植成功無疑為清水河農民開辟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2016年,清水河縣開始扶持農戶試驗示范種植藜麥。“黎麥不僅是經濟作物,也是生態作物。種植藜麥對于調整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改良鹽堿土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清水河縣宏河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有了賺頭,農民才有奔頭,產業才能發展。如今,在清水河縣,藜麥的種植規模逐漸擴大,總面積達到3000多畝。

在2018年內蒙古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農產品展上,劉曉東的藜麥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藜麥屬于易熟、易消化食品,口感獨特,可增強機體功能,調節免疫系統和內分泌,尤其適用于患有‘三高’、心臟病的人群,特別是對嬰幼兒、孕產婦、老年人等特殊體質人群更為有益。”劉曉東說。

目前,劉曉東的藜麥產品銷往廣東汕頭、云南昭通、河南鄭州、山東德州等地,在客戶中有相當不錯的聲譽。“去年公司的藜麥產品已經實現收入100萬元,比上一年多了1倍多。”劉曉東說。

但是,劉曉東沒有止步,他要在藜麥的品質和深加工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延伸藜麥產業鏈,做大做強藜麥產業。

“我們利用藜麥生產出符合人們方便食用的藜麥早餐粥,有四種口味適合不同人群,非常受市場認可,訂單也在不斷增加。”劉曉東坦言,下一步他還將推廣和擴大藜麥種植,實行統一提供籽種、統一回收的辦法,將藜麥作為清水河縣特色旅游商品,走“農業+旅游”之路,帶動周邊群眾一起種植,共同致富。(李昊 馬曉剛)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閱讀延展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