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鹽堿地”變身“生態公園”要聞
“原本的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現在是四季常青的生態公園。”生活在天津濱海新區的億利國際生態島周圍的居民正深刻感受著生活環境的變化。
由于海水浸漬,濱海新區土地鹽堿化情況十分嚴重。有數據統計,天津鹽漬化土地曾占天津面積的65.8%,而濱海新區鹽漬化土地更是一度達到地區面積的86%。
當地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鹽堿地治理,并引入專業化企業進行鹽堿地改造。2016年,在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的委托下,當地政府和生態產業服務商億利集團簽約合作,開展鹽堿地治理。
這并非是億利集團在極端惡劣條件下進行生態修復的第一次嘗試。在庫布其沙漠,億利人用30年時間,綠化沙漠900多萬畝,讓庫布其從“死亡之海”轉變為“田園綠洲”,在西藏那曲的凍土層上,億利經過三年嘗試,引入抗逆植物,讓千年無樹的那曲長出了小森林。
現在,這樣的綠色奇跡在濱海新區再次落地,昔日的“鹽堿地”,變得四季常青,為天津濱海高質量發展的塑造了“綠色樣本”。
鹽堿地長出常青樹
中新生態城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性合作項目。然而,由于“鹽堿地圍城”的尷尬困境,植被大量喪失,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與生態城定位極不匹配。
此外,鹽漬化土地造成的環境惡化也曾經讓投資企業望而卻步,為生態城的對外招商產生了不良影響。
痛定思痛,為改變鹽堿地對經濟、社會、環境造成的破壞,2016年,天津市政府委托億利集團在中新生態城開展鹽堿化土地治理等一系列生態產業服務項目,決心在未來幾年時間里,讓鹽堿地重新煥發綠色。
鹽堿地修復并非普通的綠化和景觀建設。由于土壤含鹽量高、土壤自然脫鹽率低等因素,在鹽堿地進行綠化,曾經被認為是幾乎不可能的。
“技術是最大的考驗。”參與鹽堿地治理的億利技術負責人說到:“種植綠化有幾道關:水分條件,土壤條件等。因此,首先要進行鹽堿地的處理。此外是選取合適的樹種,引來的樹種在當地能不能適應,能不能存活,這都是問題。”
理論條件具備了,就是艱苦的實踐,到哪里找合適的樹種,匹配當地的特殊土壤環境。除了抗耐性,還要保障樹木對季節的適應性,讓生態城四季常青。
早在2015年,億利在庫布其沙漠建立起了西北地區最大的種植資源庫,利用了當地的原生態植物,還引進了同緯度其他地區的總共104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堿”植物,為鹽堿地修復的綠化提供了堅實的生態科技基礎。
“經過反復試種,我們找出了一百多種左右的種子資源匹配鹽堿地治理,它們既能改良土壤,又能綠化景觀。可以說,我們找到了對抗鹽堿地的有效途徑”該技術負責人表示。
現在,植被、水質、土壤環境正在改善,生物多樣性數量在明顯增加,河水中的生物多樣性大量恢復,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效應。
可持續發展之路
樹多了,草密了,水綠了,鳥多了。原本的鹽堿地上,初步形成了連綿不絕的綠化帶,這是鹽堿地上實現的街道試種綠化。秉持著庫布其堅持、堅守、堅毅的精神,億利人把“庫布其模式”帶向了天津,在寸草不生的鹽堿化土地上,創造了生態奇跡、森林奇跡、綠洲奇跡。
經過規模化、系統化、科學化的生態修復,鹽堿化土地實現了增值,生態效益正產生源源不斷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億利吸收了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的成功經驗,投資建設了億利生態公園,配套相應的生態人居、精靈樂園、生態島項目。
“我們把人與自然、人與生態、人與景觀的和諧融入到了生態公園當中,打造不一樣的生態主題公園。”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表示,“精靈樂園是億利新開發的第三代生態主題公園,緊跟國際化樂園發展趨勢、發現新時代游客消費需求變化,打造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生態文旅產品。”
除了自然恢復的生物多樣性,也有許多人為保護的珍稀動物開始在生態城棲息。9月初,億利為生態城打造的鹿苑已投入使用。鹿的到來,常常吸引周邊居民前來觀賞,體驗人與自然、人與景觀、人與生態的和諧。
恢復后的生態環境,也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環境發展。億利精靈樂園配套設施——E樂街已先期開放投資。星巴克、吉野家等多個知名商家達成了意向合作。
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的居民張甲說。生活環境比以前更好了,由于E樂街的開放,簽約商戶增加,他生活不僅更便捷,未來還能得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下班后還能到公園溜達。
盡管生態公園尚未完全投入運營,但到生態公園休閑的本地人絡繹不絕。目前,生態公園配套的鹿苑已成了百姓散步、跑步、休閑的好地方,前來舉辦活動的機構也越來越多,前臺體驗的人們贊不絕口。
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表示,“鹽堿地修復的成果,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的例證,也是庫布其模式在城市的成功實踐,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生態產業服務項目落地。”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