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數據風采——興安盟著力夯實大數據基礎 加快推進數據“聚通用”要聞
近年來,興安盟結合本地實際確立了1+1+4+1+N的大數據發展思路,即:完成1個政務云平臺建設,1個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精準扶貧4項大數據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并推動以社會資本市場化運營為主的旅游服務體系建設,再逐步拓展到更多應用。按照這一思路我盟扎實開展各項大數據工作,積極提升政務信息系統建設管理規范化、基礎設施集約化、信息資源共享化水平。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協調機制。
成立大數據發展管理中心。2017年8月中旬,我盟將大數據工作職能由盟發改委劃歸至盟工信局,成立了興安盟大數據發展管理中心科級事業單位,全額事業編制5人。負責擬定全盟大數據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并組織實施,推動信息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數據信息資源共享,以及全盟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等工作。
成立大數據發展領導小組。為加快推進大數據相關工作,2017年9月初,盟里成立了由盟主要領導為組長,各部門領導為組員的盟大數據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盟工信局大數據發展管理中心,負責具體日常工作,有效保障了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加強統籌規劃規范管理。
印發了《興安盟大數據發展規劃(2018-2025)》。明確今后一段時間內興安盟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總體思路等。特別是在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整合、數據匯聚流通、大數據應用、大數據產業發展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指出了發展重點和發展路徑。
印發了《興安盟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管理辦法》。規范信息化項目的決策和組織實施程序,避免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保障信息化建設健康有序發展。此辦法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從計劃管理、審批管理、建設管理、驗收管理、績效評價和資金管理等方面,實現信息化項目全流程管理。通過建立專家庫,執行項目專家評審制、專家驗收制、備案制和績效評價制度。去年,按管理辦法管理程序共征集評審了14家單位39個信息系統建設項目,總投資額7171.24萬元,經專家對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資金合理性等方面評審論證,最終經盟行署同意,共將10家單位的14個新建信息化項目列入年度建設計劃,總投資2043.24萬元,評審后資金為1156.7萬元,經過篩選和資金合理性審核后共節約資金6014.54萬元。
三、推動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
(一)建立政務云平臺。參考寧波、青島等地云數據中心運營方式的轉變過程,以及世界范圍內云數據中心由 “自建”向“租賃”轉變大趨勢,遵循“不為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我盟決定采取“以租代建”政務購買服務方式建立政務云平臺,經過招標采購最終由中國移動興安盟分公司中標興安盟云數據中心基礎資源服務項目。目前,盟政務云平臺建設已基本完成,初步具備云資源服務能力。基本建成以呼和浩特和林格爾遠程混合云(公有云和私有云)為主,興安本地私有云為輔,兩地各建一個災備中心互為災備的政務云平臺架構。共遷移上云單位20家,發布云主機166臺,其中虛擬機157臺,物理機9臺,占用VCPU2108核,內存6992GB,存儲1456.36TB。該項目在2018年度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系統內部的評選中分別榮獲全國集團客戶最佳實踐案例三等獎和2018年全區“互聯網+”行業應用一等獎兩項獎項,已被列入標桿案例,得到阿拉善盟等多地的廣泛學習和推廣應用,輕資產高效益的模式對于偏遠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有很高的推廣借鑒價值。
(二)建立數據共享交換平臺
按照國家、自治區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統一規劃,我盟于2018年3月啟動基于電子政務外網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建設內容包括:數據交換平臺、數據共享平臺建設、數據服務平臺建設、大數據資源中心、數據共享門戶和開發門戶網站建設、統一登錄平臺建設和標準規范建設。目前,盟級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已建設完成,初步具備數據共享交換能力,完成了與自治區平臺的組織、目錄、資源、全流程級聯和深度級聯。通過平臺現已為盟級政務平臺與自治區一體化在線服政務務平臺對接交換32個庫表資源,申請交換國家、自治區26個接口資源。
(三)建立大數據展示中心
為滿足不同大數據展示需要,我盟投資近100多萬元建成面積約100㎡,具有21㎡左右的高清LED展示大屏的大數據展示中心,它為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我盟大數據發展的規劃、措施和成果等提供了重要平臺。
四、推動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
為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自治區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推進方案的通知》(內政辦發〔2017〕169號)精神,我盟以大數據領導小組文件下發《關于加快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工作的通知》,全面安排部署政務信息系統“自查、編目、清理、整合、接入、共享”等方面工作。2018年9月,我盟對具有自建信息系統的9家單位,33套系統進行了專項審計,全面摸清政務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底數。現已建立專項審計長效機制,實施常態化審計。通過實施政務信息系統遷云工程,完成20家單位應用系統的遷移上云。開展政務信息資源普查,編制形成《興安盟政務信息資源目錄(第一期)》,47家單位共編制目錄705個(包含信息項11576個)。
五、推動大數據云示范應用建設
政務云。實施“政務云工程”,提升全盟骨干傳輸網,持續完善全盟電子政務外網體系。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頂層設計,整合梳理全盟政務服務事項目錄,建立統一的電子證照庫系統。初步搭建政務服務云平臺,整合優化興安盟政府系統辦公業務平臺,健全政府服務一體化電子監察系統,服務事項網上辦理率達到30%。
教育云。實施“教育云工程”,逐步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和優質資源班班通的目標。初步搭建興安盟統一教育云平臺,匯聚全盟教育數據資源,整合教育信息系統。
醫療云。實施“醫療云工程”,實現全盟人口健康信息在平臺匯聚,政府與醫院、鄉鎮衛生院等機構形成有效的數據對接,與自治區人口健康平臺、國家平臺互聯互通。全盟范圍內健康醫療相關信息一卡通用,各業務系統數據融合應用取得明顯成效,遠程健康醫療服務覆蓋盟市、旗縣、鄉鎮三級機構,居民就醫和健康管理更加便捷。健康醫療大數據的管理使用、標準體系和安全管控機制更加完善。
扶貧云。實施“精準扶貧云工程”,進一步提升扶貧數據質量,提升信息系統使用效率,實現對扶貧工作的信息化和常態化管理。加快推進扶貧云建設,結合實際強化精準扶貧大數據具體應用,利用大數據跟蹤管理,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確保扶貧任務有效落實。
農畜產品加工行業云。實施“農畜產品加工行業工業互聯網云平臺項目”,初步建成興安盟綠色農牧大數據平臺,匯聚農牧生產、加工、銷售、質量安全等數據資源。重點面向農牧業信息采集、育種、生產、追溯、流通等環節開展信息化建設,發展大數據創新應用。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