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奏一曲綠“染”大漠的“工業交響曲”社會
一陣轟隆隆的馬達聲響起,一條黃色云帶便在地面形成,塵起遮天蔽日,還未散去,伴隨著另一輛運礦車的經過,這里風云再起。
這不是發生在電影里的橋段,而是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拉山礦區前些年的真實景象。當年,礦企只重生產不重生態,讓烏拉山腳下土地“傷痕累累”。
如今,伴隨著數年綠色礦山建設的持續推動,這里重現了往日的生機盎然:濕漉漉的路面無揚塵再起,全封閉的廠區只看見車輛進進出出,綠油油的景觀林郁郁蔥蔥,廢水處理后匯進了景觀湖,落日后的球場上工人們揮汗如雨……看到這番景象,讓前來參觀學習的唐山一家礦企負責人李軍感嘆不已:“干了一輩子礦,到這里算是見到了綠色礦山的真模樣。”
這種變化,得益于烏拉特前旗旗委、旗政府堅決貫徹中央生態發展思想的努力。“這幾年為了推進烏拉山生態修復,我們果斷關停整頓了一批破壞生態、違法違規礦山企業,同時推進礦山企業并購和整改,探索出了一條工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得益彰的好路子。”烏拉特前旗自然資源局局長王學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讓生態保護成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
在開啟生態治理之前,長期無序開發讓烏拉山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廢渣隨意堆放,運輸道路沒有硬化,起風便是漫天黃沙?!斑\礦石的車走過,后面基本上啥都看不見,萬一掉下塊石頭,后車就遭殃了?!眱让晒湃A拓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峰林提起那時的情況仍然感到心有余悸。
烏拉特草原更是“千瘡百孔”。不僅草場破壞嚴重,選礦廠周邊留下的深坑,成了他們的夢魘。 “有時候牛、羊吃草時路過一不小心就掉進去了,積水深的地方掉進去就淹死了?!鄙车赂裉K木畢克梯嘎查牧民孟克吉雅說起那時的情形來直搖頭。
工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改變已經迫在眉睫。2017年,隨著《烏拉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的出臺和實施,烏拉山礦區開始變了模樣。
廢棄的礦井被封填,尾礦庫鋪上了綠網栽上了樹木,硬化了專門的運輸道路,灑水車晝夜不停地奔波著。烏拉山腳下的土地,綠色開始在不斷地蔓延?!拔覀円查_始意識到,不能拿走資源就萬事大吉,如果再不重視生態保護這條紅線,企業就絕對活不下去?!睘趵厍捌熘姓V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正礦業)董事長李正第一時間響應政府號召,帶領企業進行礦山生態治理。
烏拉特前旗自然資源局礦業權管理股股長王國棟親眼見證了烏拉山礦區治理全過程。在他看來,治理既改善了礦區的地質環境,降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草原,改善了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多年治理加上今年降雨量比較大,烏拉特草原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看到這種景象,大家都感到無比欣慰?!?/p>
“我們現在已經有兩座礦山通過國家級綠色礦山驗收,8座礦山通過自治區級綠色礦山驗收,對我旗礦業的發展起到一個引領示范帶頭作用?!蓖鯂鴹澖榻B,當前企業普遍意識到建設綠色礦山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一條生命線,“如果在2025年前還達不到綠色礦山的建設標準的企業,預計就要被關停?!?/p>
工業發展成為生態保護的“助推器”
在烏拉特前旗西沙德蓋鉬業有限公司廠區記者看到,全封閉的閉環生產模式的運行,將生產對生態帶來的影響降到了最小??偨浝砉鶎W超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在2019年完成破碎篩分系統全流程自動控制,今年完成磨礦回路的過程控制與浮選回路的過程控制,實現恒定給礦、比例給水、分級機溢流濃度和粒度的控制以及浮選加藥量控制、閘門控制、精礦品位控制等,提高礦山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做到了節能降耗的效果。
“我們在綠化上也下了大功夫,每年撒種大量草籽,廠區周邊的樹種,也是精心挑選吸塵能力比較強的松樹、楊樹等樹種。”在郭學超看來,綠色礦山核心是技改,外在是綠化。
走進烏拉特前旗新安信發礦業有限公司廠區,如同步入了一座設計別致的景觀公園。該公司總經理劉光貴指著北面一座數十米高長滿了植物的緩山坡告訴記者,這就是他們的尾礦庫。記者上到尾礦庫頂,頂上用尾礦粗砂覆蓋,基本上看不到揚塵。而向北望去,蘇計沙漠已經被擋在腳下,近處已經稀稀疏疏地長出了不少植物。
“我們這些企業每年在綠色礦山上的投入都不小,多的幾千萬,少的也有幾百萬?!痹谥姓V業廠區內,李正說起綠色礦山來如數家珍,在他看來,目前大家在北部廠區的尾礦庫已經形成了一道綠色防線,沙漠不僅過不來,而且在逐步減小。
而為了減少運輸過程對草原生態的影響,內蒙古華拓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拓礦業)在并購多家礦山的基礎上,花費數億元巨資修建了一條地下皮帶運輸走廊?!耙幌伦油度脒@么多資金對企業肯定是負擔,但我們既然選擇了扎根烏拉特前旗長期發展,就要對保護生態負責到底?!比A拓礦業總經理王洪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這里,工業發展產生的資本正在成為生態治理的“助推器”。
綠水青山是未來發展的終極答卷
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在年初視察烏拉山礦山治理工作時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落后產能,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走出一條生態治理、產業振興和民生改善相結合的路子。
資源開采總有盡頭,但生態保護關乎千秋萬代?!拔覀円鲆粋€什么樣的礦山企業?我們將來會留給烏拉山一個什么樣的攤子?”這兩個問題,是華拓礦業董事長石文杰留給自己和所有華拓員工的一份思考。對保護生態有著近乎完美追求的石文杰,不僅在華拓成立了專門的綠化辦公室,而且親手打造了華拓工業小鎮的發展構想。“幾十年后這里不開礦了,也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工業公園,也會成為一個個性旅游的打卡地。”石文杰說出了自己的構想。
如今走進華拓礦業的辦公區和生活區,道邊樹木成蔭,湖面鳥飛魚躍,整齊劃一的現代建筑,讓人很難將其跟礦區聯系起來。今年,華拓礦業在原有5667畝生態修復治理面積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000多畝綠化面積。為了讓綠色惠及于民,他們規劃了一個1580畝的綠色生態果樹培育基地,計劃三年內栽植蘋果樹,梨樹,棗樹等果樹10.3萬棵。華拓礦業綠化負責人王學德告訴記者,這些果樹在成型掛果后,將全部轉交給當地嘎查村委會和牧民,“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讓當地百姓受益?!?/p>
采訪期間記者看到,當地對于露采形成的巨型采坑,有的成了尾礦排放池,有的則有更大的用途。“烏拉山地處排洪區,資源開采結束后,我們將建立專門的導洪渠,將雨季的洪水排進去,成為人工水庫。”按照石文杰的構想,工業小鎮最終的出路,還是要走旅游路線。
在采訪中中正礦業總經理金鑫告訴記者,他建議由政府出面,成立一個專門的綠色礦山發展協會,統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和推進,同時,對礦區未來發展進行科學規劃,“我們大家都在一個工業發展區域內,大家抱起團來謀發展,肯定要比單打獨斗強,資源利用也能達到最大化。”
烏拉山腳下,現代工業和生態文明和諧共生,一曲 “綠染”大漠的“工業交響曲”已然奏響。(文/宋浩)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