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派駐林西縣脫貧攻堅工作總隊散記社會
??? 鄭劍虹的家在呼和浩特市,可從2019年2月開始,她卻常年住在千里之外的赤峰市林西縣,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脫貧攻堅第一線的組織領導,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決定向57個國貧、區貧旗縣,分別派駐脫貧攻堅工作總隊。內蒙古自治區婦聯副主席鄭劍虹被派駐到赤峰市林西縣,任脫貧攻堅工作總隊總隊長。
??? 兩年來,她帶領總隊走遍了林西縣。“我和工作總隊的成員喜歡到村里轉轉,事先不和鄉鎮、村干部打招呼,經常是村部的人發微信朋友圈,鄉鎮領導才知道我們到了村里了。這樣才能了解到貧困戶的真實情況,達到我們的目的。我也很愿意在鄉間行走,感受老百姓日常的田園生活。以前我是個不太愛嘮家常的人,現在見著老百姓,比以前能說多了,你要讓群眾信任你,牽手拉話是基本功。”鄭劍虹說。
??? 1986年,林西縣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內蒙古31個國家級貧困旗縣區之一。從2014年第一次建檔立卡識別貧困人口,到2018年7月25日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林西縣只用了4年多時間,成為全區第一個實現“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工作隊不是來挑毛病的,而是要撲下身子實干的!”
??? 入冬的林西,冰天雪地,冷風刺骨,即使再惡劣的天氣也阻擋不了總隊前進的步伐。隊長鄭劍虹總是身著一身樸素衣裝,帶著總隊成員穿梭在鄉鎮、村組間。
??? “多往深度貧困村走、多與貧困戶見面、多與扶貧一線干部交流,這是總隊的工作宗旨,也是我們必須嚴格做到的。”副總隊長張國厚說。
??? 林西縣脫貧摘帽后,總隊繼續守好陣地不松勁,強化“走訪調研、明察暗訪、入戶核查、座談交流、查閱資料、督導推進”力度,足跡訪遍全縣104個行政村、645個自然村。先后對全縣駐村工作隊進行了31輪全覆蓋督查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督查。
??? 通過精準排查,共發現相關問題986余項,提出整改建議1052余條,目前,林西縣近2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各項扶貧政策應享盡享,收入穩定增長,吃穿不愁,飲水、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
??? “以前怕他們來,現在盼他們來,因為只要他們來,就能解決不少難題。”十二吐鄉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劉向成說。
2019年以來,總隊共向林西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9個鄉鎮、101個有貧困人口的村反饋督導意見153份。“工作總隊在林西縣開展工作以來,講政治、顧大局,謀工作、有思路,抓工作、出真力,成效明顯。督查督導隊員在工作中敢于直面問題,講真話、揭蓋子,提建議、重實效,為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保證脫貧人口不返貧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縣里對總隊的評價。
???? 鄭劍虹說:“以前叫督導組,后來改成了工作總隊,名稱的轉變表明,我們工作總隊不是來林西挑毛病、當指揮官的,而是要撲下身子,和縣委、縣政府一班人一起出謀劃策,擔負起脫貧攻堅這項時代重任!”
將貧困人口緊緊吸附在產業鏈上
??? “收尾工作更關鍵,要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完善水、電、路、污水管網等配套設施。”在京蒙幫扶項目林西縣東山生態扶貧產業園育苗工廠建設現場,總隊成員正和當地負責部門一起查看建設進度。工廠建成后,每年將為全縣及周邊旗縣區提供優質種苗1000萬株以上,新增就業200人以上。“在產業園建設中,工作隊傾注了大量精力,經常來指導協調工作,在前景規劃上出了不少好點子。”負責園區建設的李志華說。
??? 農民要致富,產業是支柱。“南果、中菜、北牛、全縣藥”是林西縣四大主導產業,工作總隊精心制作了《林西縣脫貧攻堅產業帶貧減貧地圖》,促進產業發展,將貧困人口緊緊吸附在產業鏈上,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扶持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 走進新林鎮七一村養牛大戶于丹丹的養殖區,400多頭大大小小、膘肥體壯的肉牛,在寬敞的新牛棚里愜意地享受著陽光。看到工作總隊又來了,于丹丹說:“今年政府光廠棚建設和養牛補貼就給我節省了62萬,農業銀行還幫我協調貸款,今年收入能上150萬元。”新林鎮按照“建園區、抓大戶、帶農戶”的思路,全力打造肉牛養殖專業村,讓更多百姓使出“牛勁”奔小康。
??? 八一村小營子婦聯主席王艷霞常年帶領村里的婦女剪蘑菇根,自己也種了6個大棚。她說:“蘑菇是我們村的主導產業,一年一茬,最多時得有150多個婦女剪,老板一天一結賬,一箱5塊錢,手快的一天掙一百多,都是留在村里六七十歲的婦女,平時種地、干家務還啥也不耽誤。”
??? “你養牛來我種果,各有千秋展自我。多方神仙來幫忙,還怕收入沒結果?”在新城子鎮野果基地,果農王儒合的15畝盛果園迎來大豐收,年收入實現6萬元,高興之余總是哼著自編小調品味著富足的新生活。
十二吐鄉婦女把西紅柿賣到全國十幾個省區市。
“六小產業”成群眾增收“聚寶盆”
??? “別看我家院子小,帶來的收入真不少。”林西鎮河沿村王桂芹談到自家小院的收入,高興地合不攏嘴。
??? 為幫助群眾實現“戶戶門前有風景、家家庭院出效益”的目標,總隊以保障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為著力點,積極協助林西縣委、政府,在庭院經濟框架內規劃實施一系列短、平、快的“六小產業”,為脫貧產業實現補充和延伸。
??? 小產業項目精準到戶,總隊通過入戶調研座談,督促指導鄉鎮村干部因戶因人施策,點對點精準實施,并把“小產業”與縣域特色產業、鄉鎮主導產業掛鉤,推動“小產業”與“主導產業”長短結合、融合發展。
??? 2018年以來,林西縣共投入資金2400余萬元,扶持發展以畜禽為主的“小養殖”項目6230戶,野果為主的“小果園”項目537戶,綠色菜蔬為主的“小田園”項目1559戶,雜糧食品為主的“小買賣”項目72戶,手工產品為主的“小作坊”項目112戶,小商品網絡直銷的“小電商”2戶,全縣有近1.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相關產業,實現家庭經濟多樣化、特色化,最終讓方寸地變成群眾增收“聚寶盆”。
??? 為帶動大營子鄉東升村“小菜園”發展,有效解決該村2.6萬畝蔬菜“倉儲、質檢、銷售”短板問題,總隊積極向自治區、市總工會協調資金80萬元,建設了冷棚蔬菜保鮮庫,葉菜的種植將帶動百余戶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至8000元。
??? 十二吐鄉達康專業合作社社長李武臣依靠鄉里的蔬菜交易市場,成為林西縣最大的西紅柿供應商,一天銷售30萬斤,發往上海、江蘇等地。他說:“以前客商來拉貨,同時還拉著人來挑揀、包裝,人工花費很大。現在,我們合作社有個46名婦女組成的服務隊,隨時能滿足客商的需求。”服務隊成員孫艷艷告說:“西紅柿上市大概在正月十五前后,我們有半年的業務繁忙期,最忙的時候一天能掙四五百元。”
大井鎮東方紅村婦女們用玉米皮編制工藝品。
為貧困婦女撐起一片天
???? 近兩年,總隊充分發揮自治區婦聯派駐單位優勢,結合大井鎮玉米種植面積廣的實際,鼓勵全鎮婦女利用玉米皮“編織”新生活。
2019年以來,總隊先后向區、市婦聯爭取資金61萬元,組織貧困婦女開展技術培訓,建立巧婦人手工藝品等三個專業合作社和“布絲瑰”基地,成立內蒙古首家“林西縣巾幗玉米皮工藝美術中心”,把有興趣愛好的貧困婦女組織起來,抱團發展。目前,累計舉辦培訓班58期,實現銷售收入13.5萬元。今年,項目又得到京蒙幫扶7萬元資金支持。
??? 代云平今年儲存了10麻袋玉米皮,她說:“過去這玩意兒都燒火了,沒想到現在從地頭搬到了炕頭,成了沒成本的來錢道兒。”
??? 走進大井鎮玉米皮手工制作精品展區,一幅幅精美的玉米皮作品讓人耳目一新,《梅蘭竹菊》、《春色滿園》、《大展宏圖》等玉米皮貼畫,花瓶、涼席、儲物筐等玉米皮編織品,公文包、鼠標墊等文創產品應有盡有,價格從幾元到上萬元不等。“過去,我家5畝玉米地一年純收入多說也就3000多元,而通過作玉米皮貼畫去年一年就收入一萬多元,一起干的姐妹們收入平均達到6000至7000元。”大井鎮東方紅村玉米皮工藝品技術骨干呂海萍說。
如今,在總隊幫扶助推下,大井鎮正向著打造“林西縣玉米皮工藝美術鎮”的目標邁進,“說實話,玉米皮手工制作這個事我是下了功夫的,原材料家家戶戶都有,天然環保,變廢為寶。婦女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我還帶著玉米皮貼畫帶頭人去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考察學習,激發她們發展的內生動力,只有讓百姓得實惠普受惠,才能帶領廣大婦女聽黨話、跟黨走。”鄭劍虹說。
???? 工作隊推動縣婦聯在兩個規模較大的移民搬遷新村建立婦女之家,并經常開展活動。針對部分基層婦聯主席不會干、干不好的問題,積極協調自治區婦女干部學校送課到縣,舉辦了“林西縣基層婦聯干部能力提升班”。
??? 工作總隊聯絡員、赤峰市推進組組長趙金國說:“既然組織選中我們,就應該義無反顧地聽從派遣,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能打敢拼。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派遣的扶貧工作隊,我們的一言一行都事關黨和政府在干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必須拿出過硬的本領和作風,給基層干部群眾做表率。”
??? “齊心同所愿,捷報隨春來。”經過共同努力,林西縣已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內蒙古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易地扶貧搬遷+”林西模式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大營子鄉老君溝村安置區被國家命名為“十三五”美麗搬遷安置區,十二吐鄉西山根村搬遷戶蘭國利被評為“十三五”勵志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王永欽 王海英)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