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新征程——訪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劼要聞
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我們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凝心聚力、謀篇布局的重要會議。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新部署、明確新任務、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時期,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記者近日采訪了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劼。
記者:“十四五”新征程即將開啟,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是什么?
楊劼:“十四五”時期,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自然生態保護監管,積極構建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決守護好內蒙古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凈,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
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進一步鞏固,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穩定向好,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能力不斷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控作用全面發揮,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生態環境領域改革持續深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圍繞上述思路目標,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在“十四五”時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楊劼:“十四五”時期,全區生態環境系統將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主動對標對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任務部署,結合我區實際,牢牢把握“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編制實施“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路線圖”和“施工圖”。重點要采取以下五項具體措施。
一是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堅持加強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將中西部地區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作為大氣污染防治攻堅的重點,研究擴大重點地區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行業范圍,推進鋼鐵、電解鋁等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包頭市、烏海市及周邊地區實施大氣污染物總量減量控制制度。加大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力度,推進實行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減排控制制度,繼續深化工業污染源深度治理。加強燃煤污染防治,有序整合替代集中供熱管網覆蓋范圍內燃煤供熱鍋爐。統籌車、油、路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機動車污染防治。強化區域統籌和應急聯動,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協同推進溫室氣體減排,組織開展碳排放達峰行動,著力推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地區率先達峰,努力為2030年前全國碳排放達峰提供內蒙古經驗。
二是持續深化水污染防治。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相統籌,污染減排、生態擴容并重,斷面水質保“優”消“劣”并舉,以河湖為統領,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水平。加強重點流域不達標水體綜合整治,加大造紙、印染、化工、制藥、農畜產品加工等涉水行業企業清潔化改造力度,強化城鎮、園區污水處理廠達標監管,因河、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推進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貫徹落實《自治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著力保護好黃河干流優良水質,推動消除流域范圍內劣V類水體。加快建設美麗河湖,切實加強“一湖兩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一湖一策”統籌推進達里諾爾湖、哈素海、居延海等湖泊治理,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強化水生態監測,推動重點河湖水生態環境穩定向好。鞏固提升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開展旗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排查整治。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著力推進旗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持續推進千人以上鄉鎮、農村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切實提高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三是切實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為主的原則,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居環境安全、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目標,深入實施 “保護”“預防”“管控”“修復”四大行動。組織開展高背景、高風險區域農用地深度調查和監測,進一步推動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和土壤環境、地下水環境之間的協同控制。全面深入建立污染地塊全生命周期環境管理體系,對暫不開發利用的地塊和目前治理修復技術尚不成熟的污染地塊,重點實施風險管控。嚴格落實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推動重點涉重金屬企業全面達標排放,著力加強重點區域鉛、汞、鎘、鉻、砷等重金屬污染防治。有效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相關環保工作,加強醫療廢物、廢水等處理處置環境監管,加快補齊醫療廢物處置設施短板。持續推進一般工業固廢堆存場所環境整治,對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利用、處置實施全過程嚴格監管。繼續實施“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嚴禁“洋垃圾”入境,加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與管控,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切實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活污水治理,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
四是全面加強自然生態保護與監管。認真履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職能,加快建設自治區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及數據庫,嚴格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和各盟市執行情況評估考核。加強自然保護地執法監管,持續聯合開展“綠盾”監督檢查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生態破壞違法行為。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與評估,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持續組織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帶動提升全區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水平。
五是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深入落實《關于構建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嚴格執行《各級黨委和政府及自治區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充分發揮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統籌協調作用,不斷強化生態環境治理自治區負總責、盟市(旗縣市區)具體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認真落實《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辦法》,夯實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推進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改革舉措制度化。實施自治區重大項目環評審批臺賬管理,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全面實施“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建立精細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依法推動生態環境統計改革,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監測能力建設,嚴厲打擊監測數據造假、弄虛作假,強化生態環境治理企業主體責任。完善地方污染防治法規體系,適時啟動自治區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條例立法工作。加強政務誠信和企業環保信用建設,推動完善并實施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環保信用評價、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等制度。力爭到2025年,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機制。(記者 梁亮)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